新华丝路首页
一带一路国家级信息服务平台

辽宁:新动能不断壮大 支撑力逐渐增强

来源:辽宁日报 责任编辑:许振威 2019-06-11 10:49:47

全省高新技术企业营业总收入同比增长13.1%,科技成果省内转化量同比增长29.7%

新动能不断壮大 支撑力逐渐增强

高新技术企业保持增长势头、科技成果转化质优量增、重大科技攻关项目顺利启动……今年一季度,全省科技战线各项工作取得扎实成效。

数据是最好的印证:今年前3个月,全省高新技术企业营业总收入2119.1亿元,同比增长13.1%;高新区预计实现地区生产总值600亿元,同比增长8%;全省转化科技成果1149项,其中省内转化619项,同比增长29.7%。

“抢占科技制高点、培育产业新动能,辽宁的科技创新对于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愈加明显。”省科技厅党组书记、厅长王大南对记者表示。

“生力军”势头强劲

高新区与高新技术企业是创新发展的重要驱动力量,今年一季度,这两支“生力军”都有着优异的表现。

据统计,全省高新区营业收入达2800亿元,同比增长15%;工业总产值1670亿元,同比增长9.4%,在发展质量、企业盈利水平和出口创汇能力等方面均优于其他区域。

我省高新技术企业也在一季度保持了较快增长的良好态势,主营业务收入1968.5亿元,同比增长13.8%。各高新技术领域增速较为均衡,新材料和先进装备与自动化两个领域仍占主导地位,对我省经济发展起到重要拉动和支撑作用。

两支“生力军”的强势增长离不开政策的大力支持。今年以来,我省稳步推进创新型区域建设,制定了《辽宁省沈大自创区和高新区高质量发展“六大工程”实施方案》;筹划实施科技创新引领产业振兴专项行动,出台了《科技助力民营企业创新发展若干政策措施》和《辽宁省民营科技企业梯度培育工程实施方案》,这些政策措施对于高新区和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具有重大推进作用。

成果转化质优量增

科技创新不能自我循环、不能停留在“象牙塔”内。今年一季度,我省科技成果转化工作亮点频现。

科技成果转化数量与往年相比快速增长。全省企事业单位技术市场登记技术合同2927项,合同成交金额70.91亿元,同比增长68.5%。

沈阳化工大学以3000万元通过作价入股方式与海城市谦源耐火材料有限公司建立中试基地,助力当地菱镁产业可持续发展;中科院大连化物所向东北炼化公司以技术许可方式研发“13万吨/年干气制乙苯工业装置”,为石油资源利用率提升和大宗关键化学品生产提供重要科技支撑。这些案例在全省各地并不鲜见。

另外,今年以来省内科技成果转化呈现出与以往不同的特点:一是大额科技成果转化项目数量显著提高,一季度单项转化合同金额超100万元的成果有55项,同比增长50%。二是科技成果交易均价显著提高,一季度科技成果转化交易均价为64万元,同比增长94%。

这些成果的取得离不开政策的激励和平台的搭建。我省大力推动科研院所和事业单位管理人员、科研人员科技成果转化持股政策的落实,进一步提升东北科技大市场在运营、服务及线上线下平台建设等方面能力。同时,举办科技成果转化和科技企业孵化路演系列活动,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对接。

今后,省科技厅还将选择若干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和技术转移示范机构等,组织开展科技成果转化政策激励试点,进一步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

“第一资源”活力迸发

创新驱动的实质是人才驱动,人才是第一资源。

我省扎实开展科技人才调研摸底工作,建设完善科技人才数据库,为科学谋划全省科技人才工作奠定基础。扎实推进省“兴辽英才计划”项目管理工作。同时,制定了科技特派团、星创天地和技术转移示范机构、众创空间项目管理实施细则,完成了对150名人才及团队资金拨付前的相关核定工作。

在人才引进方面,我省全力拓展科技人才柔性引进渠道,发挥省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辽宁联合基金项目指南的凝聚作用,加强产业技术创新平台、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等各类双创载体建设,吸引和培养创新人才和团队。

“下一步,省科技厅将坚决贯彻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以‘重强抓’专项行动重点任务为抓手,在补齐短板、做强弱项、突破瓶颈上精准发力,不做表面文章、不搞‘花拳绣腿’,确保各项重点任务落到实处、见到实效。”王大南表示。(记者 方亮)

相关推荐
2023年辽宁省货物贸易进出口7659.6亿元人民币

据沈阳海关统计,2023年辽宁省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7659.6亿元人民币,占全国进出口总值的1.8%,其中,出口3535.6亿元,进口4124亿元,出口规模小于进口规模,贸易逆差588.4亿元。

“新三样”走俏海外 成为辽宁外贸转型新驱动

据沈阳海关统计,2023年前11个月,辽宁省外贸进出口总值达7057.6亿元人民币,以电动载人汽车、太阳能电池、锂电池为代表的“新三样”产品出口保持较快增长。

赶订单 抓升级 创新品——来自辽宁生产一线的新年“好声音”

日前,辽沈大地寒风刺骨,但生产一线却热气腾腾。记者走进正在抢生产、赶订单的多家制造企业,触摸老工业基地振兴发展的脉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