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丝路首页
一带一路国家级信息服务平台

中非合作与“一带一路”建设战略对接:现状与前景

来源:中国知网 责任编辑:王国腾 2020-04-01 15:34:43

非洲是共建“一带一路”不可或缺的参与方。2018年9月召开的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强调支持非洲国家参与“一带一路”建设, 将加强与非洲各层面的发展战略的对接, 推动双方在更高层次展开全方位互利合作。对此, 非洲国家反响热烈, 并高度期待参与“一带一路”建设。

一、中非合作论坛为“一带一路”倡议提供理论贡献并成为区域实践平台

“一带一路”倡议出台于2013年, 其核心内容是“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 (简称“五通”) ;其战略目标是通过更广泛国家的合作, 创新增长和发展模式, 为世界发展提供多元发展选择和发展动力, 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普惠发展。中非合作论坛 (FOCAC) 创立于2000年, 至今已经走过18年发展历程, 中方始终秉承“真诚友好、平等互利、团结合作、共同发展”的原则和精神, 高效务实地与非洲国家合作落实历届《行动计划》, 使得“五通”项目在非洲遍地开花, 中国在非洲的影响力与日俱增。事实上, 中非合作论坛发挥着“一带一路”倡议先行“试水区”的作用;中非合作共赢发展的成就为“一带一路”倡议下的对外合作提供了经验。

(一) 中非合作论坛的理论贡献

中国与非洲的合作源远流长、根深叶茂。20世纪中叶, 中国与非洲在争取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进程中相互支持, 铸就了以万隆会议、坦赞铁路为代表的诸多历史丰碑。随着时代的发展, 中非合作的广度与深度日益升级。进入21世纪, 反对霸权主义、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成为中国与非洲国家的共同诉求。如何应对挑战, 维护各自合法权益, 是中国与非洲共同应对的时代命题。面对非洲国家提出的“中非之间也应建立类似欧非首脑会议那样的大规模、高层级的联系机制, 通过集体对话就共同关心的问题加强交流与磋商”的建议, 中国政府积极回应。1999年10月, 时任国家主席江泽民亲自致函非统秘书长和有关国家首脑, 正式发出举办中非合作论坛的倡议, 得到非洲国家的热烈响应。2000年10月10-12日, 中非合作论坛第一届部长级会议在北京举行。根据中非双方达成的共识, 中非合作论坛部长级会议每三年举行一次, 并轮流在中国和非洲国家举行。中非合作论坛的创立是中非关系史和中国外交史上的一次创举, 是中国政府进一步巩固和深化与非洲国家友好关系、迎接新世纪的一次重要而有益的探索。此后, 又先后在埃塞俄比亚首都亚的斯亚贝巴、北京、埃及沙姆沙伊赫、北京、南非约翰内斯堡、北京举办了六届部长级会议。

中非合作论坛成立18年以来, 始终秉承平等协商、增进了解、扩大共识、加强友谊、促进合作的宗旨, 合作范围从最初的以意识形态为基础的政治合作逐步拓展到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安全等多领域的全面合作, 已经结成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 成为南南合作的典范。中非合作不断跃上新台阶的根本原因在于中国政府在合作中始终遵循平等互利、相互尊重的原则。平等为互利指明了发展方向, 互利为平等夯实了合作的基础, 二者的辩证统一构成了中非合作的本质特征, 也是中非合作深化发展的最大优势。尤为重要的是, 2013年3月发表的“真、实、亲、诚”对非合作理念和关于正确的义利观的讲话, 成为推动构建更紧密的中非命运共同体的指导原则。可见, 中非合作论坛的许多政策主张与2013年出台的“一带一路”倡议的合作共赢理念——共商、共建、共享原则——一脉相承。中非合作论坛作为区域性的合作平台为“一带一路”全球倡议的多边合作机制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支撑, 具有重要的引领作用。

(二) 中非合作论坛成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典范

经贸合作是中非合作论坛的压舱石与助推器。18年来, 中非经贸合作规模由小到大, 合作领域不断拓展, 合作项目中不难发现中国理念、中国经验的分享与传承。

中国在对非经贸合作中坚持“真”字。中非货物贸易总额从2000年的106亿美元增长到2018年的2042亿美元 (1) , 连续10年成为非洲第一大贸易伙伴;中国对非直接投资存量从2003年底的4.91亿美元增长到2017年底的433亿美元 (2) , 非洲成为中国3400家企业投资兴业的目的地;中国对非洲的工程承包签约合同额从2000年的22.9亿美元增长到2017年的765亿美元, 同期工程承包完成营业额从10.96亿美元增长到512亿美元;累计签约合同额从2000年底的163.8亿美元增长到2017年底7097亿美元, 同期累计完成营业额从122.8亿美元增长到4580.4亿美元 (3) 。中非合作论坛成立以来, 中国在非洲共参与了200个基础设施项目, 为非洲新增和升级诸多基础设施:高速公路总里程约3万公里, 铁路总里程约2000公里, 港口吞吐量约8500万吨/年, 净水处理能力超过900万吨/日, 发电量约2万兆瓦, 输变电线路长度逾3万公里 (4) 。这些项目是中非双方风雨同舟、携手拼搏奋斗结出的硕果。

中非经贸合作坚持“实”字。中国在与非洲的合作中一直坚持义利并举, 紧扣非洲发展实际需要, 力争使非洲受益, 与中国共同发展。为缩小贸易逆差, 实现中非贸易健康、平稳发展, 中国对非洲最不发达国家输华产品实施零关税待遇;为提高非洲国家工业化水平, 中国先后设立了中非发展基金、中非产能合作基金、非洲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贷款, 鼓励有实力和信誉的中国企业到非洲投资兴业, 积极推进经贸合作区, 筑巢引凤抱团发展;为推动非洲地区经济一体化, 整合碎片化的非洲市场, 中国将基础设施列为重点合作领域, 来自中国的大量投资兴建了非洲许多关键性的基建项目, 许多非洲城市面貌焕然一新, 提升了非洲国家自主发展的信心。

中非经贸合作坚持“亲”字。中非虽然远隔万水千山, 但隔不断天然的亲近感, 中非合作始终在高位运行。中国在与非洲的交往中珍视兄弟般的友谊。在非洲经济边缘化时, 中国热情拥抱非洲大陆, 欢迎非洲搭乘中国发展快车, 减免非洲穷国债务, 分享中国减贫、基础设施建设、工业园与经济特区发展经验, 为推进非洲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中非经贸合作坚持“诚”字。中国对非洲朋友讲信用、重承诺, 把对非洲国家的承诺落实到位。当合作中出现新情况新问题时, 中非双方共同协商, 妥善处理, 共同应对国际经济形势变化和保护主义挑战, 推动中非经贸合作更加开放包容 (5) 。

总之, 中非合作论坛成立18年来, 中国始终在促进广大非洲国家工业化和基础设施发展、促进包容性增长和创造就业机会方面提供动力。中非合作论坛无论从理论层面还是实践层面都可称得上“小型版的‘一带一路’”, 成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典范。中国不仅为非洲带去了市场、资金、技术, 也带去了中国合作理念与中国共产党的治国理政的发展经验。中非经贸合作既助力了中国的发展, 也促进了非洲的进步, 拉紧了中非共建命运共同体的利益纽带。

二、2018年北京峰会推动中非共建“一带一路”再升级

客观上讲, 并非所有的中非合作项目都属于“一带一路”建设的范畴。根据非洲国家与地区多样化发展的特点, 中国采取了自东向西、点线面相结合的渐进方式推进“一带一路”建设。除埃及与南非两个重点国家外, 中国选择了对华长期友好、政局相对稳定、经济增速快且一体化进展顺利的东部非洲国家肯尼亚、埃塞俄比亚、坦桑尼亚以及中部非洲的刚果 (布) 为产能合作的先行先试国家, 然后顺势再向其他国家推进。截至2018年8月底, 共有埃及、南非、苏丹、马达加斯加、摩洛哥、突尼斯、利比亚、塞内加尔、卢旺达9个非洲国家先后与中国签署了共建“一带一路”合作谅解备忘录;还与埃及、阿尔及利亚、苏丹、埃塞俄比亚、肯尼亚、坦桑尼亚、南非、莫桑比克、刚果 (布) 、安哥拉、尼日利亚、加纳、喀麦隆13个国家签署了国际产能合作框架协议。中国公司在上述19个国家大多有代表性合作项目实施对接, 并已取得良好的阶段性成果, 实现了合作成果的利益共享。

(一) 以基础设施、园区建设为主的产能合作初见成效

非洲国家对基础设施有着巨大的发展需求。非盟、非洲区域组织、非洲各国都将基础设施的新建和升级改造列为发展优先议程。中国企业凭借资金、技术、施工队伍和管理经验等方面的竞争优势, 积极参与非洲的公路、铁路、港口、电力等基建领域的建设, 对接“一带一路”建设, 成为非洲基建领域中最令人瞩目的生力军。2000年10月至2018年6月, 中国共参与了非洲逾200个基础设施项目, 其中高速公路总里程约3万公里, 铁路总里程约2000公里, 港口吞吐量约8500万吨/年, 净水处理能力超过900万吨/日, 发电量约2万兆瓦, 输变电线路长度逾3万公里 (6) 。

从地域分布来看, 目前“一带一路”建设项目侧重于东部非洲地区, 占建设项目的54.7%和融资项目的25.9%。例如, 具有战略意义的连接东非腹地和沿海港口的亚吉铁路 (亚的斯亚贝巴—吉布提) 、蒙内铁路 (蒙巴萨—内罗毕) 。尤其是蒙内铁路是东部非洲铁路整体规划的大动脉, 未来还将连接东非四个内陆国家, 包括乌干达的坎帕拉、卢旺达的基加利、布隆迪的布琼布拉以及南苏丹的朱巴, 蒙内铁路的通车不仅带动了沿线经济发展和蒙巴萨港年货物吞吐量的增加, 实现了东非地区的互联互通, 而且缓解了连通蒙巴萨和内罗毕两地的公路运输压力, 降低了物流成本, 带动了当地就业, 提高了当地人民的生活水平。蒙巴萨港、拉姆港、巴加莫约港、马普托港等诸多港口项目几乎都与重要的铁路或公路联通, 且在周边布局临港工业园, 提振了这些国家的互联互通、物流效率和出口能力。中国在吉布提建设集装箱码头的基础上又投资建设新码头, 为把吉布提建设成为东非地区物流中心创造了有利条件, 尤其是中国军港的建设将起到震慑海盗, 维持非洲稳定发展的重要作用。此外, 苏丹上阿特巴拉水利枢纽项目、埃塞俄比亚复兴大坝水电站、肯尼亚拉姆燃煤电站项目、肯尼亚加里萨50兆瓦并网光伏发电站工程、乌干达卡鲁玛水电站等项目不仅弥补电力短缺的问题, 还丰富这些国家能源结构, 经济社会效益巨大。

随着中非共建“一带一路”向纵深发展, 中国在非洲的基建重点领域已经呈现向西部非洲和中部非洲推移的势头。2018年7月, 塞内加尔与中国正式签订“一带一路”合作协议, 成为西非地区首个签约的国家。同样, 亚吉铁路承建方中国土木工程集团有限公司 (CCECC) 已在尼日利亚境内建设了阿卡铁路, 并着手建设新增铁路;吉布提港主要投资商招商局港口控股有限公司也已投资建设多哥洛美港以及尼日利亚拉各斯港。2018年2月, 中国公司在尼日利亚东部的玛姆比拉 (Mambila) 地区启动建设一个价值58亿美元的水电站, 另外由中企承建的尼日利亚最大水电工程——宗格鲁水电站项目即将进入建设高峰期, 这两座水电站的竣工将增强尼日利亚电网的稳定性和持续供电能力, 对改善尼日利亚电力紧缺的局面, 满足国民经济发展对电力的需求, 以及改善人民生活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同年, 中国港湾工程有限公司与海洋石油工程股份有限公司在尼日利亚拿下非洲在建的最大石化项目——丹格特公司的栈桥和海底管线石化项目, 为深化与尼日利亚的能源合作, 保障中国的石油供应来源发挥了重要作用。

图1:中国在非洲各地区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占比

资料来源:德勤《2018年非洲基础设施建设市场动态》。

中国在非洲的基础设施建设不仅融资与建设双管齐下, 而且与境外园区建设相辅相成, 为园区提供硬件支持。自2006年10月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出台“为进一步扩大对非投资, 将在有条件的非洲国家建立3-5个境外经贸合作区”的具体举措以来, 中国在非洲的园区建设快速发展。截至2016年年底, 中国共在15个非洲国家建设了20个工业园区, 累计投资53.8亿美元, 吸引入园企业435家, 累计产值193.5亿美元, 上缴东道国税费16.2亿美元, 创造就业岗位33534个 (7) , 在当地形成产业聚集和辐射效应。

赞比亚经贸合作区是中国在非洲设立的第一个境外经贸合作区和赞比亚第一个多功能经济区。园区建设以铜矿资源开发为纽带, 形成完整的采选冶、贸易、物流等全产业链条。目前, 合作区有50余家中外企业入驻, 区内企业完成投资超过19亿美元, 实现销售收入超过145亿美元, 向当地纳税超过4亿美元, 创造就业机会超过8000个, 开创了中赞包容式集群发展的新模式。

较早建立的非洲园区——埃及苏伊士经贸区发展成为中埃产能合作的平台。起步区由巨石公司、西电公司、牧羊公司、IDM等龙头企业引领, 初步形成新型建材、石油装备、高低压设备、机械制造四大主导产业, 起步区的入园企业共76家, 实际投资额超10亿美元, 销售额约10亿美元, 实现年销售额1.8亿美元, 进出口额2.4亿美元。向埃及上缴税收10亿埃镑, 直接解决就业3500余人, 产业带动就业约3万人。

尼日利亚莱基自贸区是中国在非洲建设的占地面积最大的经贸区。截至2018年底, 园区共有68家企业签署入园投资协议或投产运营, 其中, 中资企业40家, 外资企业28家, 协议投资额近7亿美元, 产业涵盖生产制造、石油天然气仓储、工程承包、设计咨询、商贸物流、清关服务、房地产等。运营方面, 2018年莱基自贸区各项运营指标较上一年度均实现跳跃式增长。其中, 实现年度总产值9833万美元, 是2017年的2573万美元的382%;进口额11247万美元, 是2017年的3987万美元的282%;出口额9915万美元, 是2017年2555万美元的388%;管理费收入82万美元, 是2017年30万美元的275%;缴纳所在国关税703583万奈拉, 是2017年158626万奈拉的443%;直接解决当地1500多人的就业, 是2017年1100余人的135% (8) 。

埃塞俄比亚东方工业园是埃塞俄比亚境内首个由外资建成且已正式运营的工业园区。自2008年开始规模性开发, 一期建设已全部完成, 吸引入区企业96家, 主要包括建材、鞋帽、纺织服装、汽车组装和金属加工等行业, 企业总投资6.4亿美元, 总产值10亿美元, 上缴东道国税费总额8200万美元, 为东道国解决就业16400人。二期建设即将开工, 拟用两年时间, 完成投资总额约5亿美元, 引进生产性企业150家, 产品销售总额达到15亿美元, 创汇总额达到5至8亿美元, 员工人数达到50000名左右, 创造就业岗位45000个以上。

上述4个国家级的达标园区均在进行二期园区建设, 为中非产能合作搭建更大的平台。更重要的是, 2016-2018年, 为推进中非产业对接和产能合作, 中国政府与埃及、摩洛哥、莫桑比克、南非、埃塞俄比亚等国签署了经贸合作区建设合作文件, 为园区建设、运营、发展提供服务和指导。中国在非洲的园区建设方兴未艾, 此举将助力非洲东道国更快走上产业发展的快车道。但相较于基础设施项目的巨大效能, 以扩大直接投资和助推非洲工业化为目的的园区建设成就与知名度亟待同步跟进、做大做强。

(二) 北京峰会开启中非共建“一带一路”新篇章

2018年9月3日, 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开幕式致辞强调, 要把“一带一路”建设与非盟《2063年议程》、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以及非洲各国发展战略相互对接;9月4日宣布的《关于构建更加紧密的中非命运共同体的北京宣言》和《中非合作论坛—北京行动计划 (2019-2021) 》指出, 中非将携手实施“产业促动行动、设施联通行动、贸易便利行动、绿色发展、能力建设行动、健康卫生行动、人文交流行动、和平安全行动” (简称“八大行动”) , 来共建“责任共担、合作共赢、幸福共享、文化共兴、安全共筑、和谐共生” (简称“六个共”) 的中非命运共同体。北京峰会期间, 共有非盟和27个非洲国家与中国签署了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 掀起了中非共建“一带一路”建设的热潮, 为此“一带一路”大家庭里的非洲成员已经达到37个。

此外, 北京峰会期间, 非洲工商界600多家企业的逾千人工商代表参加了中非企业家大会, 积极开展合作对接, 签署了诸多大单。在基建领域, 中铁十六局集团签下非洲大陆最重要的战略规划项目之一苏丹至乍得铁路项目的核心路段——全长2407公里的苏丹港经尼亚拉至阿德里铁路项目。中水电与加纳签署20亿美元的基础设施协议, 用铝土矿作为交换, 用于改善加纳的道路状况和开展铁路建设。中国建筑签下埃及96亿美元的建设合同, 其中包括35亿美元的埃及新首都中央商务区二期项目总承包合同和61亿美元的苏伊士炼油及石化厂总承包商务合同。招商局签下了吉布提老港改造项目合作谅解备忘录, 拟通过“前港—中区—后城”模式, 推动吉布提经济社会发展。中铁国际签署科特迪瓦首都阿比让FHB国际机场扩建项目框架协议。在能源领域, 中国铁建签署埃及阿塔卡抽水蓄能电站项目框架性合作文件;东方电气签署埃及汉纳维6×1100MW清洁煤燃烧项目总承包合同。在海洋领域, 中船集团签下几内亚海洋领域一揽子合作项目协议。诸多项目的签署与实施将增强非洲国家社会经济持续发展能力, 也将促进中非经贸合作的提速升级。

三、中非共建“一带一路”前景分析

展望未来, 中非共建“一带一路”前景广阔。“一带一路”建设不仅为中国拓展更广阔的国际市场空间, 而且将继续为非洲发展提供更多资源与手段。尤其在全球单边主义、保护主义抬头, 世界经济下行压力加大背景下, 非洲在中国的“一带一路”建设中的战略价值愈发凸显, 地位上升;中非双方若能携手同心共同应对发展挑战、联合维护多边体系、共同推动全球治理体系建设, 那么“龙狮共舞”不可阻挡。

(一) 非洲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需求为“一带一路”建设提供广阔空间

首先, 非洲开发银行在《2018年非洲经济展望》中指出, 2016-2025年, 非洲每年的基础设施投资需求约1300-1700亿美元, 面临约1080亿美元的巨额缺口, 非洲国家必须根据自身发展水平, 采取新战略来吸引外资, 以完善基础设施、释放经济增长潜力。其次, 2019年7月, 非洲大陆自由贸易区正式实施, 自贸区的启动不仅将提高非洲整体的货物流通的便捷性, 而且有助于加快非洲的工业化进程, 使得非洲的投资价值变得更为巨大, 由此吸引更多的外资投资建厂。第三, 非洲与中国发展合作的动力持续增强。产能合作先行先试的国家受益于与中国的合作, 拉动其经济社会发展的实效性对其他非洲国家起到了示范与吸引的作用。利比里亚总统乔治·维阿接受中国媒体专访时表示, 利比里亚希望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 期待该国“减贫议程”与“一带一路”建设对接 (9) 。可以预见, 未来将有越来越多的非洲国家主动对接中国“一带一路”倡议, 紧抓中非产能合作和“三网一化”建设等有利契机, 全面深化与中国的合作关系。

(二) 2018年北京峰会《八大行动》引领中非合作前行方向

发展与非洲国家全方位的友好合作是中国政府长期而坚定的战略抉择。中非关系不但不会因外界环境的变化出现方向性的改变, 而且非洲在中国外交上的地位还将不断提升。尤其是中美贸易出现诸多不确定性因素的背景下, 非洲丰富的自然资源、潜在而巨大的市场价值更加凸显, 未来一定程度上或许能替代美国部分市场的作用, 中国一些企业将转战到非洲大陆建设制造业基地。尤为重要的是, 中国将同非洲共同实施产业促动、设施联通、贸易便利、绿色发展、能力建设、健康卫生、人文交流、和平安全“八大行动”描绘了新时代中非构建更紧密的合作路线图, 开启了新时代中非构建更紧密共同体的宏伟篇章。众多中国企业将在600亿美元配套资金及政策杠杆的撬动下, 跻身落实贸易惠非、产业兴非、设施联非、人才强非等举措的大军中, 奏响中非合作的新乐章。

(三) 中国在非洲推进“一带一路”过程中需要解决的三大问题

中非共建“一带一路”虽然取得良好的成效, 未来前景可期。但由于非洲经济结构单一畸形, 缺乏造血机能, 发展倚重外部资金, 债务危机重现, 导致中非产能合作中存在难以持续、失衡和不对称的三大问题。

1. 以中国国家贷款为支撑的基础设施承包建设模式难以持续

2013年以来, 中国建筑公司在中国进出口银行和国家开发银行的贷款支持下, 在非洲承揽了许多大型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 虽然推动了非洲工业化与城市化发展, 但并没有给东道国带来直接的财政收入, 创造的就业岗位也都随着工程的完工而消失。更重要的是, 国际工程承包市场已经出现EPC规模萎缩势头, 一些非洲国家政府在债务高企的压力下, 已经开始发生停建或缓建与中国签署的基建项目工程, 拖欠工程承包商营收账款, 引发中国政策性银行大量坏账的案例。所以, 面对新形势, 中国建筑企业必须改变传统的以“EPC+F”为主的国际工程承包采购模式, 开拓创新, 探索国际化、市场化合作道路。

2. 中非投融资合作中存在投资行业间、投资主体间失衡的问题

中国企业走进非洲离不开两家政策性银行、中非发展基金及中非产能合作基金等金融机构的支持, 但是上述金融机构的贷款大多用于基础设施和能源业, 而用于制造业的贷款相对较少。例如, 2000-2014年, 中国对非贷款的28%用于交通运输业、20%的贷款用于能源业、10%的贷款用于采矿业、8%的贷款用于通信业 (10) , 而投放给制造业的贷款比例较低。制造业在所有行业中产生的营收最高, 2015年达到36.3%.. (1.1) , 是最能提高非洲造血能力的行业。为此, 应该加大对制造业, 特别是劳动密集型制造业的投融资力度。从投融资主体来看, 中国对非投资的民营企业数量占绝对优势, 但由于他们大多数在境外投资设立的实体经营年限短, 缺少可抵押的资产, 很难达到中国金融机构的信贷门槛。中国政策性银行历来与大型央企和国企来往密切, 具有较好的信用记录, 自然就容易获得大规模融资。为解决民营企业融资难问题, 可尝试采取“内保外贷”的方式, 同时拓宽融资渠道, 考虑建立民营企业对非投资专项基金, 加以引导和支持。

3. 中非投融资合作存在资金与项目、资金需求与存量不对称问题

首先表现在资金与项目的不对称。由于非洲国家投资环境欠佳, 面临政局动荡、恐怖袭击、外汇贬值、债务违约以及国际竞争加剧等风险, 再加上2014年下半年以来大宗商品价格下跌使得中国在非部分投资项目停产或搁浅, 中国政府又加大了对境外投资用汇项目审批和监管力度, 使得一些原本有意到非洲投资的企业更加谨慎, 停滞在观望状态中, 进而导致中非发展基金、中非产能合作基金的配套资金落实情况并不理想。其次, 在非企业间也存在资金需求与资金存量的不对称。一方面, 在非运营的中资企业面临融资不足的问题, 很难获得非洲东道国金融机构的贷款, 要么就是成本利息太高;中国商业银行对非洲的渗透率太低, 又不接受“外保外贷”, 使得中资企业在境外投资又难以获得中资银行的贷款。另一方面, 部分工程承包企业在非经过多年经营积累了大量的资金, 又不擅在当地投资兴业, 加之非洲东道国往往对外汇管制严格, 资金难以汇回国内, 且存量资金大量为当地货币, 贬值风险很高。为此, 亟需在境内外设立专门机构, 着力打通在非企业间的资金循环通道, 让存量资金与需求资金快速对接, 在解决境外企业融资难的同时, 也实现了资金的周转。

(四) 中国在非建设“一带一路”时应关注的五个平衡

中非共建“一带一路”处于初始阶段, 许多方面存在较大的提升空间。为此, 中国与非洲应继续携手合作, 补齐短板、创新发展是中非双方共同的历史担当。

首先, 必须加大对非洲的直接投资力度, 平衡投资与贸易、基建承包的关系, 推动中非经贸合作转型升级。中国近年来向非洲国家注入了大量的资本, 直接投资 (FDI) 存量达433亿美元, 但明显少于中非贸易规模和以贷款驱动的基础设施建设规模, 也就是说, 对非直接投资已经成为中非经贸合作中的短板。为此, 加大对非直接投资力度势在必行。从平衡贸易的角度看, 加大对非投资力度, 到非洲投资建厂, 使非洲有更多的商品出口, 这才是解决中非贸易逆差、实现均衡发展的治本之道。从工程承包的角度来看, 尽管中国在非洲的工程承包屡创佳绩, 但多年来中国公司都是以乙方承包的方式来中标承建基建项目, 属于服务贸易的范畴, 而且在一些非洲国家逼近债务上限的背景下, EPC+F的债务驱动型承包模式存在较高的还贷风险。为此, 中国在非洲的工程承包有必要更多地尝试PPP、EPC+F+I+O+T模式、基础设施投资+资源开发、基础设施建设+园区+城市开发等不同模式, 合作模式应从传统的国企+国企, 向国企+民企、国企+外企等不同合作形式转变。中美贸易摩擦给我们带来了诸多启示, 要加大在非洲国家投资建设制造业基地或制造业园区, 从而起到分散、缓解中国在欧美市场遭受围堵的巨大压力, 而且, 加大对非洲国家直接投资不仅不会增加非洲的债务负担, 而且有助于提高非洲国家的还债能力, 有力回击别有用心者提出的“债务帝国主义”指责。

其次, 必须加大对非农业合作的投入, 助力非洲解决粮食安全和农业发展问题, 使中国对非投资的相关产业平衡发展。2019年2月, 联合国粮农组织《2018年非洲粮食安全和营养区域概况》显示, 非洲频现粮食危机, 非盟发展农业政策遭遇挑战, 急需国际社会驰援。2015年中国对非农业直接投资仅占对非直接投资存量的8%, 位于采矿业、建筑业、金融业、制造业以及商务服务业之后。中国对非农业投资存量低的现实与众多非洲国家亟需资金发展农业及解决粮食安全的迫切需求极不对称, 为此中国政府必须采取措施来逐渐改变中非农业合作中资金供给与需求严重错位问题。只有照顾非洲关切, 帮助非洲国家民众解决最基本的吃饭问题, 才能取信于民, 才能真正树立起负责任大国的形象。

第三, 必须创新投资合作新模式, 力求近期收效与远期利益、中国企业与非洲本土企业均获利发展的平衡关系。互利共赢是中非合作的生命力。非洲国家和非洲企业由于自身实力不足, 在中非合作中处于弱势。当前, 中国的对非投资大多以绿地投资为主, 合资企业只占到12%, 这种“一国资金独大”的投资方式不仅不利于非洲本土企业的快速成长, 而且具有较高的投资风险。对此, 中国在非洲的直接投资应努力实施多元化战略, 积极寻求合资合作等多元合作模式, 向本土化经营发展。尤其在遇有本土同业竞争的情况, 中国企业要考虑产品差异化经营策略, 与当地同行产品有所区隔, 为本土企业留出生存发展的空间。同时, 非洲国家企业也要不断完善和改革, 大幅提升生产率, 争取跟上中国企业的效率和速度。

第四, 必须加强中非之间跨文化交流与互动, 以此平抑重经贸、轻人文交流带来的不利影响。近年来, 中非经贸合作发展迅猛, 但中非之间的价值观、文化领域的交往并没有同步跟进。中非之间的文化差异成为中非经贸合作存在问题的根源之一。为此, 应大力加强中非之间以尊重和平等为前提的文化交流, 尤其是中资企业在非洲投资过程中不仅要了解所在国的种族、宗教等风俗习惯, 更要尊重非洲人爱护动物、保护环境、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宇宙观、人本主义思想、群体意识等文化特性, 以实际行动昭示中国文化的平和与包容。总之, 到非洲大陆投资, 产生跨文化差异的碰撞在所难免, 但加强双向交流应成为长期的必然趋势。只有长此以往, 中非文化才能更好地交融汇通, 中国和非洲才能结为经济利益深度交织的命运共同体。

第五, 解放思想, 积极探索国际对非合作新方式, 以此平衡大国在非洲的关系。尽管中非共建“一带一路”取得初步成效, 但来自欧美大国的商业竞争和干扰阻力不小。为巩固中国在非洲这个多边舞台的影响, 中国必须对接非洲国家多元的外交发展战略, 即非洲国家与中国和其他大国的关系不是非此即彼的排斥关系, 而是和平共处的互赢关系。为此, 中国应以更开放的心态, 努力探讨与世界其他大国在非合作的新领域、新项目、新方式, 在具体合作项目中实现利益共享、风险共担。

四、结语

非洲虽然距中国万里之遥, 但一直是中国的外交重点区域。随着这些年中非关系的发展, 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早已存在, 影响范围远远超出亚非大陆。中非合作论坛开创了一个国家同一个大陆所有国家合作的典范, 为在全球推行更加公平、合理、完善的经贸合作框架——“一带一路”倡议提供了理论和实践层面的坚实支撑。2018年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强调将“一带一路”与非洲发展战略全方位对接, 致力将中非合作论坛建设成为中非团结合作的品牌、国际对非合作的旗帜。围绕中非共建“一带一路”阐述的“真、实、亲、诚”合作理念和正确的义利观对非合作中的“五不”和“四不能”的主张, 即不干涉非洲国家探索符合国情的发展道路, 不干涉非洲内政, 不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 不在对非洲援助中附加任何政治条件, 不在对非投融资中谋取政治私利;任何人都不能破坏中非人民的大团结;任何人都不能阻止中非人民振兴的步伐;任何人都不能以想象和臆测否定中非合作的显著成就;任何人都不能阻止和干扰国际社会支持非洲发展的积极行动, 以及通过“八大行动”实现“五通”, 打造更紧密的中非命运共同体的“六个共”特点。不仅为中非共建“一带一路”提供了合作平台和行动指南, 推动中非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向更高水平迈进, 而且将为国际对非合作注入更多的正能量, 为提升全球对非合作水平指明了方向。

展望未来, 中非共建“一带一路”前景广阔。中方将与非洲国家一起继续依托中非合作论坛平台, 不断加强论坛后续行动机制建设。进一步发挥经贸联委会、高级别指导委员会、联合工作组等中非政府间经贸合作机制对落实“八大行动”的主渠道作用, 双方加强协调配合, 抓紧制定落实方案, 确定合作清单, 落实合作项目, 让落实成果早日惠及中非人民, 推动中非经贸合作不断迈上新的台阶, 为中非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增添新的内涵, 为构建更加紧密的中非命运共同体注入新动能, 为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和人类命运共同体做出新贡献。中非共建“一带一路”的征程并不会是一路平坦的, 在全球单边主义、保护主义抬头, 世界经济下行压力加大背景下, 中非合作各种利益缠绕交织, 出现一些困难和矛盾也是难以避免的。在中非共建“一带一路”的进程中, 中国将以大国的担当和与时俱进的创新投融资模式, 引领国际对非合作方向, 实现包容性发展, 构建更加紧密的中非命运共同体

注释

1 “2018年中非贸易额2041.9亿美元, 同比增长19.7%”, 《中国日报》2019年1月24日。

2 中国商务部、国家统计局、国家外汇管理局:《2017年度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 中国统计出版社2018年9月出版, 第46页、第51页。

3 作者根据历年《中国商务年鉴》及商务部网站相关数据汇总得出。

4 “中国连续9年成非洲第一大贸易伙伴, 未来合作更注重从输血转向造血”, 每经网:www.nbd.com.cn/articles/2018-08-28/1249988.html, 2018年10月13日。

5 钟山:“携手开启新时代中非经贸合作新征程”, 《人民日报》2018年8月31日。

6 德勤《2018年非洲基础设施建设市场动态》, 网络版第21页。

7 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中国与非洲经贸关系报告》。详见:www.caitec.org.cn, 2017年1月19日。

8 中非莱基投资有限公司:《莱基采风》2018年第6期, 总第40期。

9 新华社, “利比里亚总统乔治·维阿:期待国家“减贫议程”与“一带一路”建设对接”。详见:http://world.xinhua08.com/a/20180831/1775956.shtml, 2018年8月31日。

10 刘青海:“中国投资有助于促进非洲可持续发展”, 《人民日报》, 2018年5月28日。.. (1.1) McKinsey Global Institute, Dance of the lions and dragons:how are Africa and China engaging, and how will the partnership evolve?2017.

(姚桂梅, 中国社会科学院西亚非洲研究所研究员、南非研究中心主任, 中国社会科学院创新工程《中国与非洲产能合作重点国家研究》项目首席研究员  许蔓, 深圳大学中国海外利益研究院执行院长)

相关推荐
中肯人士期待两国深化共建“一带一路”务实合作

“肯尼亚来华留学生‘一带一路’研讨会”24日在肯首都内罗毕举行,与会人士积极评价中肯共建“一带一路”成果,期待两国深化务实合作,造福更多非洲国家和人民。

国泰航空立足大湾区积极开拓"一带一路"新航点

2023年,国泰航空净利润为97.89亿港元,连续三年亏损后首次扭亏为盈。紧紧抓住"植根香港,背靠祖国,联通世界"的优势,国泰集团持续深耕粤港澳大湾区市场,着力成为大湾区国际出行首选航司,积极开拓"一带一路"新航点。  

哈萨克斯坦驻华大使:中国的发展为全球发展与进步提供强大的推动力

日前,哈萨克斯坦驻华大使沙赫拉特·努雷舍夫在北京接受新华网书面专访时表示,作为世界上1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主要贸易伙伴,中国的发展为全球发展与进步提供强大的推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