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告提供了在废物产生量高的两个价值链中实施循环经济商业模式的障碍和推动因素:电气和电子设备以及农业食品价值链。结果表明,实施循环方法的公司面临来自现有政策、经济因素、供应链、技术、消费者偏好和公司内部组织的各种障碍。
德国经济复苏需要更多时间。持续的预防感染措施以及供应瓶颈将减缓冬季的追赶进程。尤其是那些受疫情影响特别大的服务业,复苏很可能放缓。此外,供应瓶颈明显增加,可能只会逐渐缓解。一旦疫情带来的经济负担和供应瓶颈在来年春天有所缓解,复苏将重拾活力,经济活动将迅速恢复正常。
由于新冠肺炎确诊病例出现新的激增和供应链中断,全球经济复苏在2021年上半年失去动能。尽管如此,仍预计全球经济产出在去年经历历史性崩溃后会强劲反弹,但作者已将全球GDP增长预期从 6.7%下调至5.9%。与此同时,作者现在对2022年的经济前景更加乐观,预计全球产出将增长 5%(6月时预测增长4.8%)。
由于许多国家的检测和监测能力有限,官方数据大大低估了非洲的新冠确诊病例和死亡人数。对超额死亡率的估计表明,与世界其他地区相比,非洲的情况相对较好。作者认为,2020年经济活动收缩幅度没有最初担心的那么严重,但仍是有记录以来最严重的一次,也是25年来的首次衰退——各国之间存在显著差异。
欧元区经济正迅速接近危机前的生产水平。预计欧元区2021年GDP增长 5.1%,2022年增长4.4%,2023年增长2.4%。受暂时性因素影响,预计今年消费价格将增长2.2%。展望未来,物价压力将有所缓解,2022年和2023年消费价格将分别上涨1.9%和1.7%,均低于欧洲央行的通胀目标。
本报告分析了影响能源跨越式发展的变量,然后估计了撒哈拉以南非洲4个具有代表性国家(埃塞俄比亚、肯尼亚、尼日利亚和莫桑比克)的跨越式发展潜力。
现在需要一种“全球”战略和社会公正计划来扩大疫苗和疗法的可及性。虽然世界卫生组织一直在呼吁扩大疫苗的可及性,但需要的是一个协调的战略和新的资金来“为世界接种疫苗”。一个主要障碍是世界贸易组织的僵局以及在放弃疫苗知识产权方面缺乏进展。
中美在气候变化合作方面面临严峻挑战。由于共和党反对务实合作,美国国内政治使这一情况进一步复杂化。相比之下,中国与欧盟在气候变化方面的合作有望逐步加强。气候行动被视为中欧合作的重要支柱。
在大多数欧盟国家,疫情期间为保护经济活动和就业而向企业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支持。这有助于将就业维持在疫情前水平。但即使工作岗位可能得到了保护,疫情无疑也影响了工作方式。总之,疫情影响了工作方式,对生产力的影响仍有待观察。
《巴黎协定》和《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为政治行动提供了必要的目标和规范基础。始终如一地实现这两个议程的目标是国际政策制定者、全球公司和社区面临的主要挑战。本研究展示了变革性变化如何带来可持续发展,防止气候变化失控,并以有利于发展的方式应对气候变化不可避免的后果。
国际网络能力建设项目涉及国家、公司和组织相互帮助,以建立有效应对网络犯罪并加强国家网络弹性的有效和负责任的机构。本报告确定了网络能力建设的四种趋势,并推断其发展以探索可以为能力建设者的战略决策提供信息的四种潜在情景。
在新冠肺炎全球蔓延之前,拥有核武器的中国、印度和巴基斯坦就缺乏解决核武器相关问题的官方外交交流。随后的大流行病甚至停止了这些国家之间以各种双边和多边形式存在的非正式对话。因此,中国、印度和巴基斯坦面临着挑战,需要对彼此的核态势和能力保持理想水平的可预测性。
第26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需要成为一个转折点。要取得积极成果,就需要在3个主要领域取得实质性进展:提高各国2030年国家自主贡献力度;为易受气候影响的发展中国家提供支持;就“巴黎规则手册”的其余细节达成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