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是全球经济增长的主要驱动力,同时也是一个日渐强势的经济大国。美国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同时也是全球最富有的经济体之一。尽管中国和美国的经济总量日渐靠拢,但在人均收入、制度建设和金融发展水平等方面,两国仍存在巨大差距。
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中海油)斥资151亿美元竞购尼克森公司一事在加拿大引发了一场争论,争议的焦点就是具有战略意义的加拿大油气产业应当如何把握面向中国国有石油公司(NOC)开放投资的尺度。此次交易也在美国引发了一些担忧,因为尼克森在美国有一小部分资产。一些评论家还抛出了国家安全问题,认为放任中资企业在北美能源业落地生根会给国家安全埋下隐忧。
美国是否能在以可信的方式向亚太的盟友提供经济和安全承诺的同时,又能使中国成为这个政策的核心组成部分而不是瞄准对象呢?这听起来似乎只有修辞手法上的区别,事实上却正是由于中国是亚洲的中心才要如此区别――它是亚洲各国包括我们的盟友在内的最大的贸易伙伴。
布鲁金斯学会专家Sultan Barakat在《伊朗与沙特的“冷战”是否正在升温?如何降温?》一文中说,多年来,沙特与伊朗之间的紧张局面一直在升温,沙特1月份处决谢赫尼米尔-尼米尔(Sheikh Nimr al-Nimr)――在伊朗引发愤怒――极大地加剧了危险程度,导致现在两国直接对抗的可能性很大。
布鲁金斯学会专家Ian Hathaway在《第三次数字技术浪潮带来的挑战》一文中表示,技术的巨大进步,令人振奋,企业家在其中发挥着核心作用,并给广大地区带来了发展潜力。
布鲁金斯学会专家Paul Gewirtz在《中国南海的法律限制》一文中表示,中国南海是一片拥有140万平方英里的巨大海域,周边各国人口大约有20亿人。大约世界航运的三分之一经过这片水域,它还提供了大量的食品,并且海底有丰富的石油和天然气。
布鲁金斯学会专家Julie Wagner和Bruce Katz在《英国创新区与退欧:保持冷静并继续下去》一文中表示,为了应对英国退欧后的不确定性,英国创新区可走一条非保守的路线。现在,对于创新驱动型机构和企业而言,是时候加强其竞争地位并扩大其范围了。
专家Joseph Kane/Adie Tomer在表示,必要的公路,铁路,港口,电厂以及供水设施投资已经成为2016年美国“基础设施周”的一个主题,在所有类型的基础设施中,公共和私营领导人正在寻求填补全国各地不断增长的投资缺口,同时,加速修复那些已经出现老化的资产,这对于美国长期经济增长至关重要。
文章表示,2011年,利比亚革命导致全球石油生产降低了近2%,并且相应的提高了石油价格。中东北非地区能源出口和转运安全对全球经济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因而一直备受关注。在本文中,作者指出了中东和北非地区能源供应和运输通道的关键薄弱环节,其中包括霍尔木兹海峡枢纽以及一批重要管道。
布鲁金斯学会约翰-桑顿中国中心高级研究员Jonathan D. Pollack在《韩国将部署“萨德”的决定既非意外也非挑衅》一文中表示,美国和韩国将在朝鲜半岛部署“萨德”导弹防御系统的决定并不意外,部署的目的也完全透明,旨在保护韩国基础设施与公民,并保护支撑美韩联盟的核心军事能力。
长期以来,伊朗一直利用这一关键通道制造威胁,尽管并没有真正实施威胁。但是多个区域安全威胁凸显了从中东北非中转能源面临的威胁问题,需要有新的解决这一问题的思路。作者认为,可以从基础设施、机构和市场这三个方面来缓解能源运输中断的风险。
《伊核协议:中东核扩散的前奏?》文章指出,全球防止核扩散制度已经相当有弹性,过去25年中没有新成员进入核俱乐部。但观察人士认为,这种局面可能会改变。我们有可能步入“连续扩散”期,尤其是在中东地区。
作者合理评估了印度为实现气候目标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作者结论认为,印度面临的挑战数量众多,不仅在能源部门,且深植于政府结构内部。如果不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这些问题将最终阻碍莫迪总理目标的实现。
2025-04-17 10:18: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