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7月11日,《纽约时报》刊登了德黑兰消息人士透露的伊朗和中国25年战略协议草案。根据草案,中国将获得在伊朗投资数十亿美元基础设施的优先权,并将以大幅折扣定期从伊朗获得石油和天然气供应,同时两国间的军事合作也将会增加。
全球化使国家、经济和民众日趋一体化,也无意中让传染病国际化流行的风险陡升。在全球化进程中,人口增长、快速城市化和气候变化进一步加剧了传染病的扩散。各国必须继续投入资金、资源和政治资本,建立有韧性的全球卫生框架来应对疫情,避免不良做法。本文调查了全球各级卫生系统在应对新冠肺炎这样的大流行病时的表现。
目前,人工智能已进入医疗保健领域。随着医疗保健数据可用性的不断提高,在助药物开发和临床实践过程中,人工智能技术应用越来越普及。例如,机器学习、自然语言处理等技术可以从非结构化数据(例如医生的便笺)中提取有意义的信息。通过利用全球数据,本文研究了在医疗保健领域采用人工智能技术的前景、风险和挑战。
近期,印度政府公布了一项颇具雄心的计划——“自力更生的印度”(Atmanirbhar Bharat)。该计划不仅可以用来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带来的毁灭性打击,也可以作为印度长期发展的路线图。但是,作为一项带有愿景性质的计划,“自力更生的印度”却未对空气污染和气候变化这两个问题予以关注。
孟加拉湾极易发生极端天气事件,而这类事件极易给地区带来巨大灾难。面对这种情况,孟加拉湾的代表性次区域组织——环孟加拉湾多领域经济技术合作倡议(BIMSTEC)——的反应却很慢,花费了较长时间才开始培养自身在减灾方面的集体能力。
令人遗憾的是,当下的新冠肺炎不会是世界遭遇的最后一次大流行病。只要人类继续没有节制地使用自然资源,新的病毒就可能出现,进而引发新的大流行病。本文研究了人类活动与大流行病的联系,审查了与流行病之间的因果联系,特别是人畜共患病间的联系。文章强调了气候变化是促使大流行病暴发的重要因素之一。
在浓厚的技术民族主义氛围下,全球5G网络建设成为了中美摩擦的新战场。由于技术和数字化与释放经济价值和确保增长间存在内在联系,中美两国都更加关注技术供应链以及相关的投资和人才流动,并在此过程中出现摩擦。但在东南亚,实用主义与寻求多样性比技术民族主义更有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