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马尔代夫新任总统萨利赫访问新德里时,印度总理莫迪宣布将向马尔代夫提供14亿美元援助。部分学者认为,印度应当向印度洋地区国家提供援助以对抗中国。印度援助的每个项目的承包商都必须同当地人进行合作,这有助于当地人从外国投资项目中获益。
由于中国崛起,印度洋-太平洋地区的政治格局正在快速变动。对于日本与印度而言,这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对于包括印度在内的发展中国家而言,由中国的主导的经济一体化比发达国家设计的区域贸易协定更好,但在地缘政治上全面倒向中国对印度而言是不利的。
在布宜诺斯艾利斯G20峰会期间,美国、日本及印度举行三方会谈,并同意就建设“自由与开放的印度洋-太平洋”进行合作。作者认为,东盟已经搭建了一系列合作平台以推动同周边国家的合作,并将会继续在印太地区发挥主导作用。
以及推进“一带一路”,中国或将继续向非洲提供贷款,推进在非基础设施建设。为确保其战略议程,中国还在努力改善非洲的安全形势。中国的非洲“故事”是一场宏大的经济博弈,将为“一带一路”这一中国的印太地区总体规划打下坚实基础。
传统上,地理隔离是印度东北地区经济发展的主要障碍。近年来,印度政府正试图通过印缅泰三边高速公路(IMTTH)、加叻丹多式运输项目(KMTTP)等连通性举措克服这一问题。
为降低战争风险,以色列需统一它与俄罗斯对叙利亚南部的安全理解。以色列可通过多方协调,帮助俄罗斯成为地区安全的调解人和保证人。虽然这种模式并不完美,但可以防止各方公开对抗。
日本公布了新版防卫计划大纲。根据大纲,日本将增加国防预算与对战争领域的投入,以及加速美国新式武器的采购。调查显示,日本在东南亚有着良好的形象,地区执政精英并不反感一个在安全事务方面与美国合作且负责任的日本。
新加坡国立大学李光耀公共政策学院亚洲与全球化中心专家Xu Shengwei发表题为《对中巴经济走廊项目和汉班托塔港的回顾》的文章,以巴基斯坦和斯里兰卡“一带一路”项目为例,回顾了“一带一路”项目的启动、建设和实施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既产生了问题,也取得了成功。
全球核框架现面临诸多挑战。本文试图根据当前趋势来预测全球核框架的未来。只要现有核框架依然动荡不定,国际社会就难以形成创造新框架的合力,从而也就无法应对现有挑战。
新加坡国立大学李光耀公共政策学院亚洲与全球化中心副教授James Crabtree发表题为《印度不应羡慕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文章称,印度即将进入2019大选年,但领导人却仍未拿出令人信服的可用于应对中国在南亚地区存在感扩大的计划。但是,印度应避免推行“一带一路”的缩减版计划来形成与中国的竞争。
近年来,东盟积极在网络安全方面进行合作。作者认为,建设“二轨对话”可以帮助学术界、工业界及民间参与网络安全建设。此外,“二轨对话”有助于推动地区合作,并为社会团体参与研究相关问题提供平台。
2018年联合国气候峰会上各国在减排目标及义务上存在重大分歧。各国在如何践行《巴黎协定》这一议题上无法达成一致。考虑到全球碳排放量的上升趋势,发展中国家同样需要为减排做出贡献,且需要在国际义务及经济发展中间保持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