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为止,互联网和相关新技术已成为经济全球化的推动器。而一份研究显示,全球技术发展浪潮可能将彻底改变各经济体格局。没有人知道到底会有多少工作会受到新技术的影响,以及劳动力市场何时将会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同时经济体受技术影响的方式可能存在巨大差异。政策制定者应该为技术全球化可能产生破坏力做好准备。
在经历了失业率迅速上升和大幅工资下降后,希腊的劳动力市场正显示出恢复的迹象。一些行业展示出强有力的就业增长,这可能预示着更大范围内的经济恢复态势。2008年经济危机以来希腊经济遭遇重创,但该国经济的一个亮点是劳动力市场的复苏。
2015年和2016年,德国接纳了一百多万难民。此举被视为德国应对人口问题的一种战略选择。按照此前的预测,德国人口数量将下降,特别是劳动力人口,同时德国将面临老龄化挑战。但当前研究表明,移民无法解决德国积累了数十年的老龄化问题。移民也只是应对劳动力短缺的一部分解决方案的组成部分。
英国大选的结果对英国退欧谈判将产生巨大影响。许多专家认为,这意味着“硬脱欧”路线的终结。然而,“软脱欧”的前景也并不明朗。另外,特雷莎·梅的未来也出现了更多变数。最终,英国很有可能很快会迎来新一轮大选。
对国家而言,要应对大规模网络攻击带来的挑战并不轻松。如果能够在网络攻击发起前就预先将其震慑住,避免造成任何损失,则不失为一种理想的状态。作者表示,要震慑网络攻击,就需要让网络攻击的发动者明白,如果发动网络攻击,则将得不偿失。本文简明地阐述了针对网络攻击的主要政策选择。
鉴于英国大选并非专门为英国退欧问题而开展,此次大选的结果不应被解读为英国对退出欧盟的拒绝。不过,大选结果将对英国退欧进程产生严重影响。现在看来,英国退欧谈判将难以如期进行。英国政府目前就其需要怎样类型的脱欧进程并没有达成一致。
2016年6月的英国公投结果表明,人们对欧盟性质和目标的构想存在着根本分歧。英国并不像外界所描述的那种欧洲班级里的淘气学生。本文对留欧派失败的原因进行了分析。
欧洲危机激发了德国人对欧盟的支持。战后的德国人曾不情愿主动表达自身偏好和在邻里中起领导作用,但现在,这种态度正在默默发生变化,德国正在逐渐适应和接受其在欧洲发挥的特殊作用。这种新态度有着相当强大的信心基础。
自20世纪90年代欧盟成立以来,欧盟所营造的环境一直高度符合德国利益。在英国和特朗普政府质疑欧盟模式的区域秩序后,柏林选择了增强欧盟实力的战略,开始围绕更加“灵活的联盟”的核心政策建立合作伙伴联盟。
电气化是撒哈拉以南非洲面临的最为紧迫的社会经济挑战。鉴于这一挑战的严峻性,只有通过撒哈拉以南非洲国家和国际公共、私人伙伴的共同努力才能为提出解决方案铺平道路。中国和美国已经参与到撒哈拉以南非洲的电气化项目中。欧洲为推动该区域的电气化发展提出了大量碎片化的倡议,这种碎片化限制了这些倡议的效力。
自东非共同体(EAC)建立以来,该区域内的各国政治、经济关系得到稳定加强。本文审视了提升贸易便利性对交通成本的影响,认为目前为止各方所采取的针对物流链的措施存在失衡的情况。要加速区域贸易并为消费者带来利益,仍有很大的空间需要各方付出努力。
本文的主要论点是,如果特朗普政府退出《巴黎协定》,国际贸易法将允许对来自美国的产品采取“边境碳调节”措施,当然前提是这些调整方案设计合理,且不违背世贸组织关于任意或不正当歧视和伪装保护主义的禁止条例。
在经历柏林短暂而富有成效的访问后,中国领导人出席了在布鲁塞尔举行的中国-欧盟领导人会晤。在特朗普宣布美国退出《巴黎协定》后,中国与欧盟间合作的前景似乎变得越来越具象。人们很自然地勾勒出了中欧关系的美好画面,但作者认为中欧之间至少暂时不会有太过惬意的联合。
6月初在布鲁塞尔举行的中国-欧盟领导人会晤受到广泛关注。在气候和环境方面,在美国从气候政策承诺中抽身的背景下,中国有机会通过与欧盟的合作来提升形象。
如果关注了托利党在英国大选前发表的民族主义言论,以及欧盟制定的谈判指导方针的话,人们可以很容易发现围绕第50条的谈判将会以失败告终。实用主义者应该劝说双方,防止出现彻底谈判失败。但是这看起来不太可能。
2025-04-17 10:18: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