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经济体呈现出所谓的“生产力难题”,即对数字技术和无形资产的投资并未如预期般提高生产力。原因在于公司利用这些技术的能力不平等,以及由此产生的市场集中、生产力差异和商业活力减弱。欧洲经济体面临短期和长期转型。尽管仍在控制疫情带来的经济冲击的连锁反应,但欧洲经济正朝着更加数字化和低碳的方向发展。
欧洲天然气市场处于动荡之中。2022年第一季度俄罗斯的供应量(289太瓦时)比2021年同期(408太瓦时)低30%。市场极度紧张,导致2022年第一季度的天然气价格与一年前相比上涨了六倍。
从《京都议定书》到《巴黎协定》,国际聚会越来越频繁。通过在气候议程和向清洁能源转型方面开展合作,毫无疑问,中国和欧盟是走向全球绿色未来之路的关键角色。关键问题是:如何扮演这一角色?作者认为,中欧双边关系有望改善国际社会对生态危机的反应。
解决主权债务问题的其中一个工具是主权国家的破产程序。自20世纪90年代末的亚洲危机以来,这种方法已得到深入讨论。其想法是建立一个法律框架,以明确哪些债权人将获得何种程度的服务——在某种程度上类似于私营部门的破产。这种主权国家破产程序具有显著优势,但也存在争议。
因为担心中国大举收购欧洲企业,欧盟国家和欧洲议会议员5日将开始讨论欧盟委员会的一项计划,该计划将矛头对准那些意图收购欧洲企业并得到外国政府支持的买家。欧盟担心,获得国家资金支持的中国企业可能会收购那些股价受到疫情影响的欧洲企业。
印太地区中心地位的上升是不言而喻的。有待确定的是欧盟可以发挥的潜在作用,尤其是作为安全参与者。鉴于能力限制,欧盟在该地区的目标应侧重于信誉和维护共同利益。
在美国-沙特关系冷淡十年后,接下来的几个月,两国关系或逐步“解冻”。美沙仍然是不情愿的合作伙伴。他们非常清楚,从亚洲大国的作用到人权,他们将继续在一些问题上存在分歧。但现实政治现在正迫使他们走向双赢的战略妥协。这种看似合理的妥协有一个关键词:安全。
荷兰从未正式签署“一带一路”倡议(BRI)。尽管如此,“一带一路”倡议与荷兰息息相关,尤其是对荷兰鹿特丹港及其保持与欧洲贸易的主要物流枢纽作用的雄心。
本周报首次通过评估自1999年欧元诞生以来利率变化对燃料和供暖成本的直接影响,研究了货币政策决策对能源价格的影响。此外,报告还研究了利率变化对工业生产或失业等其他经济变量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收紧货币政策确实会对能源价格产生重大影响。
俄乌冲突导致欧洲当前地缘政治不稳,其已将能源安全置于议事日程的首位。然而,这种独立不应仅仅通过将化石燃料供应转移到液化天然气等其他能源来实现。因此,推迟甚至修改《欧洲绿色协议》,在全球出现多重危机的时期不应成为一种选择。
实现商定的气候变化目标将需要在未来几年采取坚定的政策行动,以支持向低碳经济的必要过渡。各国已做出雄心勃勃的减排承诺,并宣布了减缓气候变化的政策以兑现这些承诺。然而,行动大体上仍与既定目标步调不一致。
中国2021年对私营企业实施监管限制的浪潮,被视为向新经济体制的决定性转变,在这一体制中,国有企业发挥着更大作用。但中国的私营部门真的被压垮了吗?作者进行的一项研究讲述了一个不同的故事:中国最大私营企业的扩张速度快于国有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