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3年4月13日全新推出,每周四出品,集合新华丝路中文产品精华,聚焦全球共建“一带一路”,集纳名录内智库、机构、专家的研究成果;发布新华社记者、分析师独家调研并撰写的分析稿件;实时监测世界主要经济体以及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的经贸投资风险,并就风险点进行研判,助力用户及时了解、识别、评估、应对风险。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中国游客选择前往非洲旅游,从过去的打卡式观光逐渐转向沉浸式、休闲式的深度体验。今年国庆与中秋双节期间,肯尼亚、坦桑尼亚、南非、埃及等国家成为中国游客的热门目的地,为当地旅游、消费与服务行业注入了新活力。
当地时间10月28日,中国与东盟在马来西亚首都吉隆坡签署自贸区3.0版升级议定书,标志着中国与东盟经贸合作水平再次升级。分析人士认为,在全球经济面临诸多不确定性之际,3.0版升级议定书的签署是中国与东盟共同推动高质量开放合作的重要举措,展现了区域国家携手应对全球经济挑战的决心,为区域经济发展注入新动能和信心。
中企参建境外重大工程被印上全球58国货币。桥梁、水电站、高速公路等中国建造“杰作”跨越山海,成为中外友谊合作的象征。这不仅是共建国家对“一带一路”倡议获得感的真实反馈,也是对中方持续推动不同文明彼此靠近、交流互鉴、共享发展的衷心肯定。
近年来,巴西逐渐成为中国家电企业全球化战略中的关键支点。2025年9月在圣保罗举办的拉美最大制冷展Febrava上,格力、TCL、海信、美的等中国品牌悉数亮相,集中展示人工智能节能控制、空气质量管理、绿色冷媒和高能效电视等最新成果,向外界释放出中国家电企业深耕巴西市场的明确信号。
近年来,中拉新能源合作持续升温,已构建起涵盖电动汽车、光伏、风电及输电网络等领域的多维度合作体系,不仅契合拉美经济发展的绿色需求,而且为中国企业“走出去”开拓了广阔空间。
在大国博弈的大背景下,关键矿产资源日益成为产业安全和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与东盟在资源、技术和市场等领域形成天然互补,为双方建立关键矿产资源供应链体系带来多重机遇。双方可从政商协同、制度规则、技术合作、金融结算和产业协同“五大抓手”入手,共同构建关键矿产资源供应链。
1-7月,全国实际使用外资金额4673.4亿元人民币,同比下降13.4%;新设立外商投资企业数量达36133家,同比增长14.1%。这一增一减表明,尽管外资项目仍在持续进入,但实际投入节奏有所放缓,外资企业在重大投资决策上趋于审慎。
如今的蒙古国,多国援助项目交织出一幅独特的合作图景。记者实地探访发现,中国援蒙项目以民生为本、成效扎实,持续为当地民众带来实实在在的福祉;而美日韩等国则依托各自优势推进援助,背后往往带有战略考量。业内人士建议,为营造良好周边环境,可进一步优化援助内容、加强对蒙宣传,充分发挥民生项目“润物细无声”的积极作用。
第五届中国—蒙古国博览会于8月25日至29日在呼和浩特举行,共有25个国家、地区、国际组织和1500多家企业受邀参加。作为中蒙博览会主要参与国家的中蒙俄三方经贸合作成效显著,现场签约合作项目总投资超600亿元,涉及跨境贸易、矿产开发和新能源技术合作等多元领域,彰显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向更深层次、更宽领域、更高水平迈进。
空中丝绸之路自2017年6月提出以来蓬勃发展,从“硬联通”“软联通”到“心联通”取得丰硕成果。进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空中丝绸之路建设将重点围绕共同夯实合作基础、共同拓展合作领域以及共同创造美好未来等三方面展开。
近年来,拉美多国相继推出碳中和目标和可再生能源战略,绿色转型及中拉绿色能源合作的案例不断涌现,呈现出自主探索、地区共识与现实挑战交织的态势。中拉绿色能源合作正从单一的设备采购和工程承包,延伸至产业链深层次及制度性安排等,合作方向呈现多元化趋势。
始于2017年由工商银行发起的“一带一路”银行间合作机制(Belt and Road Bankers Roundtable, 以下简称“BRBR机制”),在2024年与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府首度实现深度合作落地后,其取得的系列成效表明,该机制正实现从“中央引领”到“地方深化实施”、从政策倡议到实体项目落地、从平台搭建到标准输出与能力建设的战略升级。
美国总统特朗普近日签署的“大而美”税收和支出法案,对美国能源政策作出较大调整,清洁能源产业受到冷遇,政策支持明显向石油、天然气等传统能源产业倾斜。美国国内一些人士担忧,该法案将延缓美国绿色转型进程。美国舆论界有观点认为,该法案为中国深化和全球南方国家新能源合作、在绿色发展方面提升国际影响力提供了机遇。
第三届中国国际供应链促进博览会近日在京举办,成为全球供应链协同创新的重要窗口。与会跨国企业展示其与中国供应链深度融合的成果,高度评价中国供应链的韧性、效率与创新活力,认为其全球价值日益凸显。
近年来,以网文、网游、以及以网剧为代表的网络视听艺术产品,在全球刮起“中国风”,成为中国文化出海的“新三样”。文化“新三样”向世界正面展示着中国的现代化风貌、社会价值观、文化自信和创新力。业内人士建议通过加强顶层设计,实现从“内容出海”到“生态出海”的模式升级,护航文化“新三样”可持续出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