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丝路首页
一带一路国家级信息服务平台

山地农业“宜机化”的探索与实践——以遵义市播州区枫香镇张村村为例

来源:贵州省乡村振兴局微信公众号 责任编辑:周芙蓉 2021-09-03 12:34:54

“天无三日晴,地无三里平”是对贵州地形地貌形象描述,独特的喀斯特地形地貌,导致土地分散不成规模,耕种效率低下,农村劳动力多数靠外出务工增加收入,农民对于土地的依赖程度持续降低,承包到户单干模式已难以满足乡村产业发展的需求。培育新型经营主体,重新构建乡村生产体系和经营体系,推动乡村产业适度规模发展,走山地特色“宜机化”道路,是推动乡村产业振兴的有效途径。遵义市播州区枫香镇张村村按照“农村土地经营权委托流转夯基础、宜机整治增活力、土地流转收益共享强联结”的总体思路,以“降低农业生产成本、增加农产品产出效益、提高土地使用效率”为目标,将村民手中分散土地经营权集中流转到村委会,再返租给各类经营主体开展土地整治,实现了土地资源再整合,土地效益再提升,对山区产业发展路径展开了有力的探索。

基本情况

张村村位于枫香镇西南4.4公里,国土面积19.98平方公里,有耕地9660亩,其中旱地5800亩,水田1460亩,林地1800亩,荒地600亩。辖30个村民组,户籍人口1197户4546人,正常劳动力2562人,其中外出劳动力1456人,占比57%,多数村民主要靠出务工、经商等收入为主;另一部分村民在家以种植高粱、烤烟、水稻及就近务工收入为主,2020年全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5189元。

2020年底,播州区以枫香镇张村村为试点,开展宜机化土地整治试点改革。通过推行“房产中介”委托式流转经营权,村委会从群众手中集中流转土地8918亩,占村总耕地面积的92%。通过发动群众和经营主体,开展“宜机化”改革试点整治土地906亩,适合“宜机化”土地面积增加到3864亩,全村已有经营主体开展反租倒包土地面积2388亩。

主要做法

(一)开好三个会,改变观念夯实基础。由经营主体开展“宜机化”整治,涉及到破除原有土地形状,核心关键是取得土地承包人的支持。张村村在开展土地经营转流前,通过开好三个会统一干群思想,改变观念达成共识。一是召开干部动员会,解决“做什么”的问题。通过专题调研、专项座谈、专题会议、集体决策等方式,充分发挥各方智慧、集聚吸纳各方意见,统一干部职工思想、凝聚改革发展共识。二是召开群众会,解决“怎么做”的问题。首先召开村委干部、党员干部、村民积极分子会,开展土地流转操作规程培训,率先统一干部、党员、村民积极分子思想。其次分村民小组召开群众会,重点围绕土地如何流转、土地如何整治、如何归还、群众利益保障等做细做实群众思想。针对个别思想有顾虑的群众,由包组干部进村入户做思想工作,明确流转后权益保障。三是召开经营主体座谈会,解决“谁来做”的问题。组织经营主体开展座谈,多次实地调研,了解其生产经营情况,共同分析农业产业发展的问题、趋势,商讨解决办法和措施,提出解决问题、发展路径,得到了经营主体支持,凝聚了经营主体的共识。通过与经营主体座谈,为经营主体算清土地整治账,打消了他们的顾虑,点燃他们开展土地整治的激情。

(二)破解三个题,改变方式集聚资源。一是创新“房产中介”委托流转方式,破解土地资源有偿集聚难题。传统土地经营权流转,都是先付租金再付地,张村村探索“房产中介”委托流转方式,即与村民协商签订流转合同,村民将土地经营权委托村委会,在土地未找到经营主体前,仍然由群众自主使用,不收取流转费,改变原来委托流转“先付费、后集中、再流转”的传统方式,实行“先集中、后流转、再付费”。二是承包耕地“数字化”,破解流转容易难归还难题。村集体与农户签订《土地经营权委托流转合同书》后,由村委会工作人员、村民组长、群众一起现场丈量土地,土地面积按有效耕种面积计算,田坎土坎、道路等不纳入测量范围。由群众用GPS系统到耕地内自己测量后登记在花名册上,大家共同见证下,群众确认签字盖手印,再将土地GPS数据、奥维地图土地丘块截图等资料导入村委会专设电脑数据库,将流转土地花名册、协议书、工作图片等纸质资料存档。并建立台账清册,实行承包耕地“数字化”管理。如经营主体不再经营,村委会将土地按照就近原则同等亩分划定土地归还群众,不恢复原状。破解了群众土地承包到户后地块属性的认知,为“宜机化”整治打下基础。三是明确利益联结,破解利益分配难题。在明确经营主体优先使用流转农户务工的基础之上,按照“政府引导、群众自愿、因地制宜”原则,村委会参照各村民组集体商议的土地经营权流转基准价,向第三方生产经营者进行流转,超出基准价部分增值收益,70%归流转农户所有,30%作为集体经济收益进行再分配,有效保障群众利益、增加集体经济收入。例如,某村民组确定土地流转基准价为500元/亩,村委会流转给第三方的价格为600元/亩,超出的100元/亩增值收益中,70元/亩归农户所有、30元/亩作为集体经济收益。同时,约定土地流转基准价按年3-8%左右递增。如有村民自愿将土地入股参与经营,则另行约定股金比例。

(三)抓好三个关键,激发主体内生动力。围绕“降低农业生产成本、增加农产品产出效益、提高土地使用效率”目标,改变原有土地宜机化整治的方式,激发经营主体开展土地整治的热情。一是明确整治主体。按照“谁使用、谁受益、谁整治”原则,充分发挥经营主体主观能动性。镇、村两级通过规范土地流转、明确各方权利义务等,为经营主体提供思想保障、法律保障、政策保障,解决经营主体后顾之忧,明确由经营主体自行开展土地宜机化整治,全面提升土地集约化水平。二是明确整治标准。本着“降低成本、满足生产、不搞永久设施”的工作思路,实行“农灌沟渠不搞硬防护、落差高田埂不破除、机耕道不硬化、土壤肥力不破坏”“四不标准”,科学有序有效推进农田宜机化整治,为加快农业机械化转型升级创造条件。三是明确支持政策。枫香镇设立了农村土地宜机化整治扶持基金20万元,按照“主体自愿、有偿使用、滚动发展”的原则,用于支持经营主体宜机化整治,主体使用时支付一定比例的资金占用费,解决部分经营主体资金不足问题。同时,根据《播州区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交易管理办法(试行)》等政策措施,对符合条件的流转土地,支持经营主体办理《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证》,从而进一步规范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交易行为,维护当事人合法权益。

取得的成效

(一)构建多方共赢格局。通过动员经营主体开展土地“宜机化”整治,一是减少政府在农业基础设施上投入的资金压力。二是有效将承包散户土地进行再利用,提高了土地开发利用值得。三是降低了经营主体投入成本,提高了生产效率。实现了政府、承包人、经营者多方共赢。

(二)有利于扼制土地撂荒。通过引进经营主体开展宜机化整治,将部分群众外出务工或耕作条件不便而撂荒的土地有效利用起来,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如张村村熊岗组,村民自愿将十多年未耕种的土地免租金3年,拿给种植大户田茂中开展土地整治,该大户投资8万元修建机耕道和开展土地整治,把本组外出务工群众的撂荒土地100余亩重新利用起来。既降低了大户投入成本,又解决了农村土地撂荒问题。

(三)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益。通过宜机化整治,有效可耕种面积可增加4%-5%,弥补了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用地不足的问题。人工成本投入每亩每季约节约500-600元,时间效率提高4-5倍。如枫香镇太子山合作社开展了土地宜机整治145亩,仅投入资金5.35万元,将原39户的136块土地整治为27块,整治后每年节约人工成本约8.7万元。种植大户田茂中通过宜机化整治后,仅土地翻犁、起垄两项,每亩地节约340元左右,每年节约人工成本近4万元,翻犁时间由原来的20多天缩短到4天。

(四)有效降低产业风险。通过推进土地整治,完善了农灌沟渠等基础设施,有效提升了抵御洪涝旱灾等自然天气风险的能力。如2020年,太子山合作社流转土地没有开展宜机化整治,有15亩地无排水设施,处于低洼地带,导致洪水将所种蜜本南瓜淹死,造成损失约3万元。今年,同样地块整治后,获得了丰收。

(五)有利经营主体长期稳定经营。开展土地整治的经营主体流转经营权一般在15至20年间。经营主体投入之前,都是做好长期稳定经营的准备,除了在基础设施方面投入外,他们还在改善土壤结构等方面开展了大量工作。如太子山合作社每年投入200余吨有机肥改良土壤结构,对农业长期稳定发展更为有利。

存在的问题

(一)整治粗放还需加强。从经营主体投入来看,每亩地投入约500-600元,受限于资金限制,整治主要是解决中小型农业机械耕种、基本运输为主,其他配套设施仍然欠缺。如种植大户田茂中反映,他整治的100多亩土地,没有供水设施,今年遇到天旱只好用车拉水浇地。太子山合作社反映虽然有水池,但没有供水管网,下一步他们将开展管网建设。

(二)用工问题仍然是制约发展难题。虽然经营主体承诺用工优先土地流转群众。但实际情况是大多数劳动力都在外务工,在家劳动力较少。如田茂中户,给他务工的都是邻村、邻镇过来的群众,并且以50至65岁人口居多,年轻人基本没有。乡村产业如何带动乡村人口回流仍然是有待研究解决的难题。

(三)经营主体还需培育。目前,虽然张村村村委会集聚了全村92%的土地,但实际有经营主体流转租赁的仅2388亩。其余多数土地以在家老年人或者群众自主耕作为主,组织化程度不高,在产业选择、机械化耕种、抵御自然风险、市场风险等方面能力仍然弱化。导致群众参与产业发展的热情不高,多数宁愿流转土地获得租金而不愿参与经营管理。

(四)农机服务组织建立仍需加强。枫香镇尚无大型的、规范的农机综合服务组织,大型农机数量、农机服务水平还有待进一步提升。

意见建议

(一)充分发挥村级组织功能。盘活农村土地资源,引导进城务工群众回归,核心关键还是要充分发挥村级的组织作用。村级基层组织可以通过成立服务性质的合作社,主要负责产业规划、土地流转、产业组织、农资服务、农技服务、产品销售等功能。在村级合作社之下,选择产业带头人,通过设立各种类型专业合作社将有发展激情与意愿的群众组织起来发展生产。构建以村集合作社为主体,多种经营主体并存的乡村产业生产体系和经营体系。

(二)建立宜机化土地整治奖补机制。建议区级层面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撬动作用,通过向上争取资金、编制项目等多种形式,组织资金对经营主体实施宜机化进行奖补,点燃经营主体的激情,充分发挥他们投资的主观能动性。

(三)畅通金融助农渠道。乡村产业发展离不开金融资金的扶持。建议政府充分发挥协调、统筹作用,搭建”政府-银行-经营主体”多方共赢金融助农平台。为各类农业经营公司、合作社、大户等提供信贷资金支持。建立政府财政专项资金贴息机制,为农业经营主体提供3-5年贴息贷款,撬动金融资金助力乡村产业发展力量。

(四)强化职业农民培育。各村成立劳动就业服务站或者劳务专业合作社,统筹农村在家劳动力资源,强化劳动力资源管理和培训,培育一批“土专家”“土秀才”、农村经纪人、种养大户等新型经营主体人才,为乡村产业发展提供人力保障,逐步培育和引导农民职业化。

(五)建立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鼓励成立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为各经营主体提供大型农机器具租赁、维护、采购等服务。培育一批专业农机操作技术人员,不断提升农机组织化服务水平和能力,有效降低经营主体的投入成本。

相关推荐
贵州省茶文化研究会召开第四届会员大会暨换届大会 傅传耀当选会长

贵州省茶文化研究会第四届会员大会暨换届大会9日在贵阳召开,贵州省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傅传耀当选新一届理事会会长。

第一届“中国(贵州)天麻节”成功召开

11月7日,以“贵州天麻·滋补世界”为主题的第一届“中国(贵州)天麻节”主会场在贵阳市举行。

安龙县创新运用“5331”防贫长效机制 筑牢防返贫致贫堤坝

安龙县通过“织、到、测、访”四字措施,织牢“五张大网”、务必“三个到”、做好“三级研判”、 接好“一个访”的“5331”工作法,健全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工作机制,切实防止返贫致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