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太智库|
  • 未来世界:合同制员工如何在公司内部安身立命

    无论公司的战略是锐意进取还是循规守成,科斯的理论表明,吸引固定比例的劳动力,允许他们在公司的组织内部流动,比解约和炒人鱿鱼要省钱得多。

    2018-05-31
  • 全球银行网络与区域金融危机蔓延

    一国自身的和整个区域内受危机影响国家的银行部门的直接风险暴露同全球金融危机期间的银行资本外流有系统性关联。

    2018-05-30
  • 印度应提高铁路客运价格避免入不敷出

    为实现各自的增长,货运列车和客运列车在同一个网络内相互竞争。因此,印度铁路迫切需要使旅客票价合理化,从而将自身从“财务脱轨”的状况中解救出来。

    2018-05-30
  • 国防“印度制造”:遥远的梦

    在2018年印度国际防务展召开期间,莫迪再次强调,武器系统制造迫切需要本土化,政府致力于将印度转变为国防工业中心。然而,现实截然相反。印度臃肿的官僚机构和复杂的采购程序是罪魁祸首。为了确保自力更生,印度政府通过强调“印度制造”,无疑正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进。不过,这一口号的实施过程需要进行微调。

    2018-05-30
  • 新柔廖增长三角:油气外国直接投资的区域互补与竞争

    根据外国直接投资数据和专家访谈,新加坡企业正在利用不同生产要素禀赋的战略优势,尤其是在仓储和海上设备制造方面。不过,柔佛州与廖内群岛仍关注于附加值较低的生产活动。

    2018-05-29
  • 印度对非洲信贷额度的变化

    随着印度通过投资能源项目进军非洲,印非贸易投资合作的另一条通道连通了。这种投资为印度和非洲带来了双赢,将为非洲市场带来“合适、负担得起和适应性强的”技术,同时将帮助印度实现可再生能源目标、可持续发展目标并进一步推动印度的“绿色善行”运动。

    2018-05-29
  • 印度需实现强劲制造业增长应对卢比的贬值问题

    从一年前至今,约66.82卢比能够兑换1美元,卢比与美元相比已贬值了4.18%。卢比已从一年前亚洲表现最佳的货币沦为表现最差的货币。无论如何,印度需要实现强劲的制造业增长,才能使政府的“印度制造”取得成功并创造就业机会。因此,卢比的小幅贬值是备受欢迎的。

    2018-05-28
  • 解决公共领域全民医疗健康覆盖的低效问题

    亚太国家正在提高医疗部门的效率,全民医保也越来越多地被作为一种实现全民健康覆盖的工具。这些制度使提高效率和优化医疗体系的功能成为可能。

    2018-05-28
  • 环孟加拉湾多领域经济技术合作倡议与民间连通性

    在BIMSTEC次区域内,经过强化的民间关系也将自下而上地帮助成员国推广BIMSTEC的概念。在BIMSTEC框架内分析了民心相通和孟加拉湾社会的细微差别后,本文提出了一些加强该次区域身份认同感的办法。

    2018-05-28
  • 美国退出伊核协议后的欧盟

    伊核协议所引发的危机是自特朗普入主白宫以来,美国与欧洲关系出现根本性分歧的一种表现,这反映出美国对多边框架的承诺有具有局限性。尽管如此,欧洲对美国在安全和经济领域的依赖是显著的,在可预见的未来,欧洲没有其它潜在可替代的选择。

    2018-05-25
  • 衡量清洁汽车补贴的成本效益

    本文通过研究更有针对性的方案的可行性,对降低插电汽车当前补贴成本的范围进行了评估。本文还衡量了汽车产品变化的影响,尤其是电池车(BEV)的行驶范围对固定补贴计划的潜在成本影响。

    2018-05-24
  • 印度:用生物质气化炉满足中小微企业的能源需求

    中小微企业(MSME)能使可再生能源能发挥更大效力,并在印度的工业生产、出口和就业方面起着关键作用。能源效率/燃料转换是提高中小微企业竞争力和减少排放的核心,而生物质燃料可为该领域节约大量能源。

    2018-05-24
  • 移民和汇款对亚洲发展的作用

    目前,亚太地区有超过8000万的人口在原籍以外的国家生活和工作。移民和汇款同时具有积极和消极影响。对于该地区的国家而言,汇款成为了外汇的重要来源。不过,移民也会带来包括对工人的剥削和虐待在内的消极影响。

    2018-05-24
  • 印度拟用列城两项目应对“一带一路”

    对于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印度需要有应对计划,莫迪也要为探索拉达克的战略价值(作为直接进入塔里木盆地和西藏高原的门户)奠定基础。连通拉达克地区可为印度同中国、欧亚大陆、欧洲和其它地区建立实际连接提供更大的战略视角和历史机遇。

    2018-05-24
  • 碳定价的全球应用和经济分析

    截至2017年12月,全球已有42个国家和25个地区政府征收碳排放税,这一趋势还可能进一步扩大。本文研究了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中国、美国、欧盟和日本)的排放与排放监管政策,并进一步分析了国际社会采取的各种碳定价措施。

    2018-05-24
电子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