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太智库|
  • 工作性质的变化:从过去的转变中吸取教训

    颠覆性技术推动目前工作性质的变化,这些技术将工业时代的职业自动化,使“共享经济”和“零工经济”得以实现。工作性质的变化带来了机遇和挑战。本文作者认为,通过回顾以往工作发生的巨大变化,人们或许能够从中吸取教训,以更好地理解和应对当前的现实。

    2018-09-10
  • 为何印度应与中国在周边地区开展发展合作

    在武汉会晤期间,中印双方决定在阿富汗开展一个联合项目,这似乎忽视了巴基斯坦对印度在阿富汗活动的担忧。该联合项目可能将成为地区三国合作的典范。新德里与中国接触能够防止或转移南亚和印度洋地区出现零和博弈的结果。

    2018-09-10
  • 美国转向保护主义:亚洲应如何应对?

    随着对中东石油依赖的减少,美国正转向保护主义,以降低政府债务水平并振兴制造业。对此,世界需要加紧建立新的包容性经济和安全秩序。

    2018-09-07
  • RCEP:重拾多边贸易信心的关键

    圆满结束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谈判将证明,无论面对怎样的艰难险阻,亚洲国家都渴望积极开展国际合作,以提升地区企业和人民的福祉。

    2018-09-07
  • 中美贸易战即将升级,世界处于悬崖边缘

    许多人认为,北京低估了华盛顿同中国展开贸易较量的决心,且未有认识到目前的问题已超越了贸易。美国的政治精英现已一致将中国视为一个战略竞争者,即便美国即将于11月举行国会选举也不会改变这一现状。

    2018-09-07
  • 利用公私个人合作模式打通能源获取渠道

    公私合作(PPP)一直是首选——主要用于基础设施建设,既能补充有限的公共资源,又能相对快速地交付项目。但是,这种模式通常缺乏系统性机制来了解当地人的社会关切。在这种背景下,公私个人合作(PPPP)的概念出现了。

    2018-09-07
  • 空洞的气候安全议程

    今后,可能会出现更多与气候相关的冲突,很难知道安理会开始应对环境变化是否是一个可喜迹象,还是仅仅再次表明,未来环境变化代表着一种不安全、不可避免的安全风险。

    2018-09-07
  • 海平面上升与太平洋海上边界

    海平面上升是气候变化的结果,而这些国家对气候变化的贡献微不足道,面对这一情况,它们如何保护其海域的完整权利?作者在太平洋区域实践的基础上为确定或维持太平洋海洋边界提出两个法律上不完善却实用的两个选择。

    2018-09-07
  • 技术成为替罪羊:无法解决印度的假新闻问题

    与其把技术当作替罪羊,印度还不如与技术公司合作。技术在印度的成长历史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印度必须确保技术在未来继续成为印度经济增长的支柱。停止寻找替罪羊将大有裨益。

    2018-09-06
  • 理解“数字丝绸之路”:对东盟的影响

    中国正在通过电子商务、智慧城市和电信三个方面向东南亚扩展“数字丝绸之路”,积极促进了该地区对数字/实体基础设施和连通性的需求。东盟各国政府、社会团体和企业应接受并利用中国的发展雄心,以实现自身打造东盟4.0的目标。

    2018-09-06
  • 概念化印度工作的包容性未来

    现代技术的发展或将彻底改变印度的工作格局,并取代现有的大部分劳动力。因此,印度需要给工作创造一个包容性未来,以将劳动者留在工作岗位上,并为不断增加的劳动力创造足够的工作机会。

    2018-09-06
  • 日本与东盟促成RCEP谈判圆满结束的作用

    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没有美国的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PP11)以及日本-欧盟经济伙伴关系协定(EPA)有助于制约当前的全球保护主义浪潮。日本正在推进的TPP11和日欧EPA旨在对抗这种保护主义。东盟在RCEP中发挥着主导作用。日本应该与东盟合作,推动RCEP谈判在2018年底前圆满结束。

    2018-09-06
  • 东盟统计共同体和外部伙伴的作用

    东盟一体化的制度化需要有东盟层面更加积极的决策支持,也需要统计服务等方面的制度化支持。构建可支持东盟一体化的区域统计系统已迫在眉睫,人们应对这项工作予以重视。

    2018-09-06
  • 印度和巴基斯坦的大选影响

    本文作者认为,南亚国家首先应提升国家能力和创造就业机会,而不是注重发展国防。印度和巴基斯坦应共同制定一条通向繁荣的发展路径,以巩固本国的国防和经济,并促进地区稳定。

    2018-09-06
  • 电子商务与智慧城市:在东盟扩展“数字丝绸之路”

    4月,阿里巴巴同泰国达成了价值3.52亿美元的公私伙伴关系,将在泰国东部经济走廊建立智能数字中心。泰国的案例揭示了一个双重答案:东盟的国家发展目标应欢迎中国倡议并与中国倡议保持一致,同时也须确保中国的参与符合东盟自身的利益。

    2018-09-06
电子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