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丝路首页
一带一路国家级信息服务平台

内蒙古自治区扎实推进林业生态建设

责任编辑:潇潇 2018-07-22 13:30:00

内蒙古地处祖国北疆,横跨东北、华北、西北,是我国北方面积最大、种类最全的生态功能区,具有森林、草原、湿地、沙漠、戈壁等多种自然景观,保留着大面积的原始生态区域。同时,内蒙古也是沙化土地最为集中、沙害最为严重、生态环境最为脆弱的省区之一。特殊的地理位置,独特的生态区位,决定了内蒙古在全国生态建设保护大局中具有特殊重要的地位。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内蒙古自治区时强调,内蒙古的生态状况如何,不仅关系到内蒙古各族群众的生存和发展,也关系到华北、东北、西北乃至全国的生态安全。

内蒙古不断加大林业生态保护和建设力度,生态环境实现了“整体遏制,局部好转”的转变。

党的十八大以来,自治区党委政府陆续出台了《内蒙古自治区构筑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规划纲要(2013--2020年)》《关于加快推进重点区域绿化工作的意见》《关于加快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和改革的意见》和《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实施意见》,2016年自治区第十次党代会上明确提出“守住生态底线”“绿色是内蒙古的底色和价值,生态是内蒙古的责任和潜力”,这些新政策、新举措、新定位有效推动了内蒙古林业生态建设快速发展。据2013年全区第七次森林资源连续清查结果显示,内蒙古自治区森林面积由自治区成立初期的1.37亿亩增加到3.73亿亩,净增2.36亿亩;森林覆盖率由7.7%提高到21.03%,提高了13.33个百分点。自治区现有林业用地面积、森林面积居全国第一位;天然林面积、人工造林保存面积居全国第二位;活立木蓄积量居全国第五位。据2014年全区第五次荒漠化和沙化土地监测结果显示,荒漠化土地和沙化土地面积分别比2009年减少625万亩和515万亩。自治区内分布有野生脊椎动物712种,野生植物2781种。有河流、湖泊、沼泽、人工湿地4大类19种湿地类型,面积9000多万亩,居全国第三位,占全国湿地面积的11.25%。林业系统建立和管理的自然保护区有150处,总面积1.57亿亩,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4处,面积4898万亩。内蒙古林业生态建设为筑牢祖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做出了积极贡献。

内蒙古林业生态建设也探索积累了一些宝贵经验:

——始终坚持科学谋划、强力推动,形成了良好氛围。2011年以来,自治区陆续出台了《构筑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规划纲要》和《关于加快推进重点区域绿化工作意见》《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实施意见》《关于加快林下经济发展的实施意见》,营造了全面推进林业生态建设的强劲态势。地方各级党委政府把林业生态作为最大的民生项目和基础建设来抓,制定了一系列实在管用的政策措施。林业部门乘势而上、主动作为,科学谋划发展规划,合理确定发展目标,严密制定配套措施,积极做好跟进指导,全区林业发展形成了勇于争先、积极向上的良好氛围。

——始终坚持解放思想、创新驱动,加快了改革进程。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快速推进,实现了5年时间基本完成主体改革任务的总体目标,深化改革工作成效显著;自治区成立了由主席任组长的国有林场林区改革工作领导小组,下设三个专项工作组强力推动国有林场和国有林区改革,内蒙古自治区国有林场林区改革走在了全国前列。建立推行了“四统一”“五到户”的造林管理模式,有效调动了社会主体参与造林绿化的积极性;对长期制约林业建设的瓶颈性技术难题进行科研攻关,取得了一批针对性和实用性强、应用效果显著的科技成果;先行启动了森林资源资产负债表编制工作,为全国开展此项工作提供了借鉴。

——始终坚持完善制度、健全体系,规范了发展秩序。注重把林业发展建设纳入法制化轨道,确保林业建设持续健康发展。在自治区出台10部法规规章的同时,林业厅本级制定40多件规章制度方面的文件,各级地方党委政府和林业部门也制定了相关配套文件,为依法行政、依法治林提供了基本遵循和有力抓手。

——始终坚持突出重点、打造精品,提升了发展质量。牢固树立大工程带动大发展的理念,在完成好京津风沙源治理、“三北”防护林建设、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等国家重点工程的同时,启动实施了重点区域绿化工程,有力推动了全区林业改革发展。为切实提高工程建设质量,在加大检查督导力度的基础上,林业厅制定了《关于加强营造林质量管理的意见》,并连续召开3个片会进行研究部署,确保各项要求落地生根。多伦县樟子松等6个百万亩基地的建成,为全区林业重点工程建设树立了典型,起到了良好的示范引领作用。

——始终坚持落实政策、兴林富民,增加了农牧民收入。通过实施退耕还林、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和森林保险制度,建立贷款扶持机制,落实林木良种补贴,林业经营者和基层经营单位得到了实惠。积极发展林沙产业,加大了经济林、工业原料林、饲料林、能源林等基地建设力度,探索总结出了多种林地复合经营模式,促进了农村牧区生产结构的调整。将林业建设与精准扶贫有机结合,积极提供苗木和技术服务,增加了农牧民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