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信息北京1月26日电 (记者周文其、李云路) 作为本届中央领导集体大力推进的“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要一环,全面深化改革在中国已进入承上启下的关键半程。
农历丁酉鸡年将至。站在2017年的时间节点,回望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到2020年,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上取得决定性成果的改革要求,磨砺三年的全面深化改革主体框架已经搭建。
这意味着,无论时间进度还是改革蓝图,2017年都将是全面深化改革措施密集落地、重点突破的举足轻重的年份。
省级空间规划试点工作扩展至吉林、浙江、福建等9省市,中国铁路总公司、中国兵器工业集团相继宣布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年度首次国务院常务会议宣布再取消53项行政许可,简政放权力度不减……新年伊始,诸多关键领域的改革以“开门红”的姿态展现,凸显全面深化改革的力度、深度和广度。
“关键半程是对于2020年的时间节点而言。事实上,中国的改革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国家行政学院教授许耀桐说。
受访专家认为,将于今年召开的中共十九大,有望对过去几年改革成果与经验进行系统总结,对下半程继续深化改革制定项目表和路线图。
2013年11月召开的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对全面深化改革做出总体部署。次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正式设立,负责改革总体设计、统筹协调、整体推进与督促落实。
迄今,深改组已召开31次会议,审议通过274份文件,仅去年一年就审议了146个重大文件,各方面出台改革方案419个。
随着行政、司法、金融、医疗卫生、生态治理、对外开放等标志性、关键领域改革取得突破,全面深化改革的主体框架已基本搭建起来。
简政放权方面,国务院已经取消和下放行政审批事项600多项,极大激发了市场活力;对外商投资探索实行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模式,开放型经济新体制逐步建成;国家监察体制改革试点,实现“依法治国”和“依规治党”的有机统一……三年以来,根据轻重缓急、难易程度,各个领域的改革有序推进、统筹协调。
户籍制度改革、全面放开二孩、理顺医药比价、推进分级诊疗……改革的多项措施直指民生难点、痛点,给中国民众带来了实实在在的“获得感”。
当前,中国经济运行面临重大结构性失衡导致循环不畅问题,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将是今年及今后很长一段时期,中国经济工作的主线和全面深化改革的着力点。
今年首次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的议题,即研究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具体举措。
目前,中国地方两会已陆续召开,河北、山西、甘肃、陕西、河南、吉林、上海、广西等省市,不约而同地将“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首要工作,“三去一降一补”成为各地施政方向。
钢铁大省河北提出,今年将压减钢铁产能3186万吨,压减煤炭产能742万吨;煤炭大省山西也确立了退出煤炭产能2000万吨、退出钢铁产能170万吨的年度目标。
陕西提出,培育发展住房租赁市场,提升棚户区改造货币化安置率,支持农民进城购房,全省商品房库存规模减少5%;辽宁提出,将房地产库存去化周期调整到合理水平,商品房销售面积增长10%。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张立群建议,要在托底的前提下,加快处置“僵尸企业”的进度,同时将去库存与城镇化建设相结合,重点解决三四线城市库存较多的问题。
财税领域改革已被深改组列为2017年加强推进的基础性重大改革之一。
国家行政学院教授汪玉凯预计,今年财税领域将出台多项减税措施,包括完善“营改增”方案、扩大减税的受益面等,为企业营造更好的发展环境,为经济发展培育新动能。
而在医疗、教育、养老等民生领域,专家表示,政府将出台更多有利于改善民生的举措,让民众可以享受到更加优质的服务。在生态领域,一系列综合政策亦将出台,着力解决空气污染、水污染等问题。
“一分部署,九分落实”。纵观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31次会议,“以真抓促落实、以实干求实效”“以钉钉子精神抓好改革落实”等要求多次强调。
本届政府成立以来,国务院已先后组织开展三次大督查,确保中共中央、国务院重大政策措施落地生根。
“督查确实有助于解决政策落实的‘肠梗阻’问题,解决地方官员不作为、乱作为问题,这既是以‘钉钉子’精神推动改革的需要,也是提升政府执行力和公信力的需要。”汪玉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