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丝路首页
一带一路国家级信息服务平台

通讯:中国医疗队改变了我的生活

来源:新华社 责任编辑:顾雯丽 2018-08-28 14:38:34

新华社温得和克8月28日电 (记者吴长伟) 62岁的纳米比亚人玛拉·鲍姆加特纳又可以跳起自己喜欢的舞蹈了。

“我的腰椎痛了好多年,即便是躺着也不舒服,这几年脚也痛,吃了很多止痛药,却一直好不了”,“严重时甚至无法走路”。

多年的病痛在今年得到了缓解。在朋友的介绍下,她年初来到首都温得和克的卡图图拉医院,每周找在这里的援纳中国医疗队做两次针灸。“疼痛减轻了很多,真是太神奇了,中国医疗队改变了我的生活!”

援纳中国医疗队由浙江省卫生厅派出,自1996年开始在卡图图拉医院工作,每批4人,中医师和护士各两名,每两年轮换一次。

像鲍姆加特纳这样,慕名来卡图图拉医院接受中国医疗队治疗的患者络绎不绝。记者采访时看到,3个治疗室躺满了病人,走廊里有病人在移动床上扎针灸,等候区还有几个人在排队。“一上午多的时候要看50多个病人,”第12批援纳医疗队队长褚海林说。

褚海林在浙江中医药大学工作,曾于2008年到2012年参加过两批援纳医疗队,今年他和妻子蔡小英再次回到熟悉的卡图图拉医院。“有人问我,为什么又来援非?我想,是一种情怀,对国家的责任,对非洲的热爱。”

纳米比亚地处非洲西南部,过去对中医比较陌生。通过援纳医疗队的辛勤工作,中医文化开始在这里扎根,很多人从不了解到认可中医、喜欢上中医。鲍姆加特纳说:“刚开始我很害怕针灸,看到针就想跑。现在了解了针灸的治疗效果,真的很不同。我不想吃药,以后还要来这里治疗。”

褚海林介绍说:“病人一开始都不太相信中医,对中医的治疗方法也不了解,往往是抱着试试看的态度来的。比如有些人认为针上带药,是药物在起作用,通过我们的治疗和解释,他们才认识到,中医针灸推拿是纯粹的物理疗法,没有化学药品成分。”

49岁的塔姆辛·葆拉3年前不幸中风,看了很多医生,试过多种方法,效果都不明显,直到两年前被推荐到卡图图拉医院,在这里每周进行3次免费中医治疗。“我现在感觉越来越好,真是太幸福了。”葆拉笑着说。

褚海林说:“到非洲工作以后发现,中医的用武之地更广,可以尽情发挥我们的专业知识。国内医院分科比较细,像针灸、推拿等治疗的病种有限。而到非洲以后,各种病种都能碰到,很多慢性病当地西医治不好,患者就会求助我们。针灸、推拿、火罐等传统中医疗法得到广泛应用,而且取得非常好的疗效,在这里最大的感受是知识、技能可以得到充分的发挥,帮助病人减轻痛苦,感到非常开心。”

中国医疗队的名气越来越大,慕名而来的患者也越来越多。据第11批援纳医疗队队长张水英此前介绍,医疗队平均每月要用针灸、推拿、火罐等传统中医疗法免费诊治数百名患者,受到纳方高度评价。今年第11批援纳医疗队离任时,纳米比亚卫生部专门举行仪式,向医疗队4名队员颁发医疗服务突出贡献表彰证书。

与医疗队一同工作的护士恩格肖兰格瓦说:“针灸门诊的患者很多是老年人,尤其是那些中风和偏头痛患者。得益于中医,他们中的大多数通过治疗都恢复得很好,所有这一切都要感谢中国医疗队!”

相关推荐
通讯丨中企“希望农场”在纳米比亚播种振兴“曙光”

“希望农场”项目由中广核铀业斯科有限公司(斯科)湖山铀矿设立的斯科基金会和纳米比亚农业、渔业、水利与土地改革部联合发起。该农场采用“造血式”的帮扶模式,在每年捐赠1000头羊的基础上,向受益农户提供畜牧养殖培训、疫苗接种、兽医服务、经验共享、销售渠道保障等系统性支持,助力低收入农户群体增加收入,脱贫脱困。

中国医疗队在圭亚那成功开展首例支气管封堵器肺隔离手术

第20期中国援圭亚那医疗队队长、麻醉专家杜伯祥主任医师近日在圭亚那首都乔治敦公立医院成功实施了该院首例麻醉中基于支气管封堵器的肺隔离手术,为一位胸腔镜手术患者提供了麻醉保障。这标志着该院胸外科手术麻醉水平迈上一个新台阶。

中国援桑医疗队启动医疗技术提升计划

7月2日,第34期中国(江苏)援桑给巴尔医疗队在坦桑尼亚桑给巴尔卫生部举行了医疗技术提升计划启动仪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