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丝路首页
一带一路国家级信息服务平台

通讯:用银针传递中国和苏丹人民的友谊

来源:新华社 责任编辑:顾雯丽 2018-09-05 14:08:58

新华社喀土穆9月5日电 (记者马意翀) 尼罗河畔、苏丹总统府内的中医门诊前,前来就诊的苏丹患者络绎不绝。他们耐心排队,等待接受一位中国医生的针灸治疗。诊室内,身穿白大褂的中国医生正娴熟地用银针扎在一位苏丹老人的穴位上,缓解老人的疼痛症状。

“中医真厉害,真了不起!”老人由衷赞扬道。这位为老人施针的医生,就是目前唯一一位在苏丹总统府内工作的、中国第33批援苏丹医疗队医生刘国强。

“2017年10月20日,我37岁生日那天,告别亲人,从西安出发前往苏丹执行中国援非医疗任务。陌生的环境、陌生的人群、陌生的语言,唯有怀着一颗炽热的心在这里开始崭新的生活。”来自陕西省中医医院针灸一科的刘国强这样说道。

“刚到这里时,苏丹患者对针灸持有怀疑、害怕的心理,我就用阿拉伯语、英语和手语耐心地和他们进行交流,消除了他们的恐惧心理。经过针灸治疗后,他们病情好转、疼痛消失了,开始接受针灸,接受中国医生。”刘国强说。

就是通过针灸疗法“魔术”般的效果,刘国强一步步赢得苏丹患者的认可。

52岁的苏丹人哈米斯患右下肢活动障碍,疼痛难忍,在当地用的类似“小针刀”割治的办法效果不明显,身上还留下很多瘢痕。他得知总统府有位“神奇的止痛医生”后,便通过总统府的熟人介绍前来进行针灸治疗。

第一次接受针灸加拔罐治疗后,哈米斯的疼痛就减轻了。几次治疗后,他开始能慢慢行走。之后每次来治疗时,哈米斯都穿着一身洁白干净的长袍,头上裹着只有重要场合才戴的洁白头巾,以示对中国医生的尊重。10次治疗结束后,哈米斯特意把刘国强拉到院子里给他表演跑步、下蹲,感激地握着刘国强的手不放。

苏丹内阁事务部长艾哈迈德右膝关节疼痛,在刘国强的诊室进行针灸治疗后疼痛消失。“苏丹与中国永远是好朋友、好兄弟!”他对中国医生的精湛医术十分钦佩。

刘国强还记得有一次偶遇埃塞俄比亚驻苏丹大使,他对针灸很好奇,说自己腰背部一直疼痛难忍,但又害怕针灸。刘国强给大使试着扎针,一根针扎一分钟,扎完后,大使发现腰部不疼了。大使感激不尽,并热情邀请中国医生去他家做客。

“通过针灸认可中国医生,通过中国医生认可中国!我想这也是坚持援外医疗队的意义之一。”刘国强说,目前他主要采用针刺、拔罐、电针、点刺放血等方法,接下来中国援苏丹医疗队将争取在总统府建一个标准化中医诊室,充分展示中医的特色疗法。

现在,苏丹从官员到百姓,都逐渐接受了中医的针灸疗法。“用手中小小银针传递中苏友谊,我觉得十分自豪。”刘国强说。

“背井离乡,舍小家为大家为了什么?祖国需要我就是我的荣耀,我要充分发挥好我的技术优势、做好‘民间大使’。”刘国强告诉记者,他将继续发扬老一辈援外医生“不畏艰苦、甘于奉献、救死扶伤、大爱无疆”的中国援外医疗队精神,服务于苏丹人民,服务于“一带一路”建设,为促进中苏、中非人民之间的友好情谊贡献自己的微薄之力。

相关推荐
记者手记|在援外医院感受中圭跨越山海的情谊

在乔治敦公立医院设立的中国医疗队圭亚那中医中心于2023年挂牌成立,成为该国推广中医文化的重要平台。

中东战地手记丨苏丹战火中,有一支朗朗读书的“中文组”

苏丹北部尼罗州阿特巴拉市中心一个老旧居民区内,十余棵大树掩映下,一幢不起眼的平房内不时传出朗朗中文读书声。房屋墙皮斑驳,砖块裸露,不设任何标识。这里是由一群苏丹中文教师自发创办的中文培训与语言中心,名为“中文组”。

市场监管总局:开展对非技术援助 助力中国标准“走出去”

2024年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期间,市场监管总局立足中非经贸长远合作,积极贡献对非合作举措,其中建设非洲农业标准化示范区是具体合作举措之一,旨在通过技术援助,帮助非洲建立和完善农业标准体系,助力非洲农业标准化生产提质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