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丝路首页
一带一路国家级信息服务平台

发展县域经济的“希望”启示录

来源:新华丝路网 责任编辑:王晶晶 2018-09-21 10:20:51

成都平原上的新津县是个不足30万人口的小县,却是四川省的经济大县,多年稳居四川省“十强县”的前8名。正是民营经济构成了新津县经济快速、优质发展最重要的因素,而其中核心的因素只有一个:希望企业集团。希望集团崛起于新津的沃土上,新津成就了希望集团。一家企业撬开了县域经济发展的闸门,企业与地方经济互动双赢,这就是新津改革开放40年取得巨大成绩中一个充满希望的故事。

当年希望企业集团崛起的村庄——古家村,如今已经形成承载能力50平方公里的新津工业园区,入驻企业417户,其中规模以上企业122家,上市企业达43家。2016年,工业园区实现工业总产值505亿元,占全县工业总产值的96.4%。

育好一颗“种”

发源于四川松潘县南麓的岷江在穿越无数深山峡谷后,从都江堰进入成都平原,由北向南贯穿新津全境。受地形影响,境内另外5条河流以及都江堰密如网状的自流灌渠逐渐收缩,汇聚于县城五津镇东南郊。发达的水上交通使新津历史上就“商贾云集,货如轮转”,人们经商意识浓厚。

1982年冬,改革之风在中国大地徐徐吹拂。新津县农牧局职工、刚从四川农业大学毕业的陈育新(后来著名的刘氏四兄弟之一)要求“停薪留职”回到顺江乡古家村的家里养鸡,获得了县委主要领导的支持。1983年2月,陈育新从北京一家鹌鹑场引进“朝鲜龙城系”鹌鹑蛋2000枚,不久又引进日本鹌鹑,并进行杂交选育。这一新兴的养殖业由于投资少、见效快,周边村民纷纷向陈育新求购饲养,陈育新和他的3个兄弟立即把握住机会,创办“育新鹌鹑良种场”,开始规模化养殖。

一场始料未及的鹌鹑养殖热潮迅速席卷新津全县。不仅农民养鹌鹑,城镇居民、工人、教师、医生都加入到了鹌鹑养殖的行列。凡是与鹌鹑养殖有关的物资,如竹子、牛毛毡、料槽、电灯泡、煤油灯、蜡烛、棉絮、药品等全面紧缺,价格抬升。1987年全县存栏鹌鹑达1100万只,日产种蛋476.56万枚,仅鹌鹑蛋年产值一项就达1.2亿元。鹌鹑养殖规模之大,致使新津周边的一些饲料厂加班加点生产都供不应求。

这场养殖潮流,遇到了毫无准备的市场和商品化加工条件。在产品缺少销路的情况下,新津县的鹌鹑养殖整体陷入了“饲养—繁殖—饲养—繁殖”的封闭循环、自我炒作、无序发展的局面。养殖过剩使一场巨大危机悄然迫近方兴未艾的鹌鹑养殖业。最先意识到危机的刘氏四兄弟提前退出了鹌鹑养殖,用在鹌鹑养殖热潮中赚得的1000万元办起了希望饲料厂和饲料研究所,由此获得了新生。

当时,中国广大农村已经开始改变传统养殖模式为采用配合饲料养殖,对饲料的需求将是空前的,而作为养猪大省的四川就是其身边的大市场。前来购买饲料的车辆排成长龙,希望饲料厂的利润滚滚而来,投产3年就实现利润上千万元。1992年希望饲料厂成为西南地区最大的饲料企业,并组建了希望集团,在全国投资建厂,1995年成为“全国500强私营企业第一名”。

在上世纪80年代初期种下的希望的种子唤醒了新津大地上沉睡已久的商品意识。疯狂生长的草根经济,到九十年代中期已然长成参天大树,在当时尚处于萌芽状态的新经济形态——非公有制经济在新津营造的“小气候”中得以蓬勃生长,希望集团得以持续发展。这个培育和发展的过程充满勇于改革和担当的精神,新津人总结为几次“闯关”:

1982年,新津县委主要负责人同意并要求陈育新“带动十户农民致富”回乡创业,闯过“停薪留职关”。

1985年,陈育新的良种场雇工达30余人,远远突破了当时“个私企业雇工不得超过8人”的政策规定,新津县委为鼓励陈育新“大胆试一试”,帮助企业闯过“雇工关”。

1988年,在企业纳税问题上,新津县委主要领导亲自协调,顶住压力,坚持让刘氏兄弟只依法上交所得税,企业闯过了“税收关”。

1990年,新津县委排除干扰,顶着某些要求向希望企业参股的指令,维护了企业的私有性质不变,使企业闯过了“参股关”。

多年之后的2004年,希望集团的创始人之一刘永言在谈到1990年时仍然感慨不已:“1990年对希望集团是至关重要的一年。当时,一些人不知道该向何处去……如果当时县委县政府接受了希望集团上交的要求,那今天就没有希望集团了。”

在新津民营经济发展的最初十年,新津宝贵的成功经验就是保护了希望的“种子”,而刘氏四兄弟也得以成为一代杰出的企业家。

用好一张“牌”

希望集团在新津县起到十分重要的带头作用和示范效应。随着希望集团的崛起,全县城乡围绕养殖业、鹌鹑禽蛋加工业和饲料生产,产生了大批专业户、个体户和私营企业,到1992年,新津县共有注册个体工商户8102户,私营企业56家,从业人员1万余人,全年个体私营企业创造产值3亿多元。

希望集团以希望命名,表达了企业创始人对未来怀抱的期待。随着希望集团声名远播,希望集团成为新津实施和扩大对外开放的战略高地。1993年,新津县被四川省政府批准为“四川个体私营经济试验区”。1993年4月,全国个体私营经济管理工作会议与会全体代表来新津了解“省级个体私营经济试验区”运行情况。12月,世界银行农业处项目考察团考察新津希望城……

世界各地企业界、经济界、新闻界人士,各种考察团体,络绎不绝地前来希望集团参观。频繁的国内、国际交流,给希望集团和新津带来了更多的信息流和发展机会。希望集团也努力走出去,走向中国,走向世界。刘氏兄弟先后去苏联、澳大利亚等地学习,引进新科技。上世纪90年代初期,日本、新加坡、美国、加拿大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商客涌向希望集团,与四兄弟洽谈商业合作。希望集团成为新津县对外开放的主体,通过希望集团,地处西部内陆的新津和世界发生了广泛而密切的联系。

新津把“希望集团的诞生地”作为自己的王牌和最有特色的名片。新津县委县政府1993年在希望集团的诞生地——古家村建起的“新津希望城”,吸引了国内外70多家企业进入,形成了饲料、食品、建材建工、机械制造等新津的支柱产业。

这时,新津民营经济已基本形成了“高、大、外”的发展格局。一大批原来的作坊式生产小企业进行了脱胎换骨的自我改造,成为厂房标准、环境优美、管理先进的高科技、外向型的现代企业集群。全县个体私营经济基本完成了原始积累,进入了资金、人才、技术密集,以质取胜、以优取胜的高层次发展阶段。三旺集团、处处春集团、蓉新公司、泰华集团、新筑路桥等一时成为国内知名企业。

企业家是经济发展的灵魂。新津一批民营企业家随着他们的事业发达而进入国人的视野:刘永好,中国民企的代表性人物;陈育新,福布斯榜上的中国商人;刘永言成为中国变频技术专家,刘永行是国内有影响力的企业家,杜诚斌有西南红肠王之称,王华良获得中国西部“创业之星”的美誉,张佑仁中国西部磁材之王……

进入21世纪,在希望集团成长为多元化大型企业集团的同时,新津民营企业在高科技发展的方向上和对外开放上也取得了更新的成果,引领着新津县的产业结构不断优化,推动产业升级换代。目前,一个被称为“3+X”的新产业体系开始出现,围绕轨道交通、新材料、智能装备3大产业,聚集一批优势企业,配套发展食品等其他产业,按照计划,今后几年新津将形成千亿级主导产业集群。

突出一个优势

1998年,新津县确立了“民营立县”的战略,把做大做强优势作为新津县长期的发展方向。新津在实践中深刻领悟到,发展民营经济是新津最大的优势,也是工业较不发达地区振兴经济、尽快融入市场经济、改变落后面貌的有效路子,是发展县域经济的正确选择。

突出发展民营经济,对新津县委县政府来说,就是为经济发展提供优良的公共产品。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新津就从解放思想入手,一届接着一届在建设和改善投资环境上下功夫,一手抓硬环境,一手抓软环境,为全县的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营造出适宜的小气候,而保护企业家,爱护企业家,尊重企业家,则是最重要的发展环境。

“民营经济是‘放’出来的,不是‘管’出来的。”曾任新津县委书记宋朝华的一句话点明了新津县管理和服务民营企业的根本经验。他说,在引导民营经济上要像大禹治水一样,采取降低门槛、放宽发展限制的策略,使民间资本充分涌流,并通过政策和资金扶持,形成适合县域经济的产业导向,提升发展层次。

新津对民营经济采取以“放”为主、以服务为主、以自我约束为主的明智管理模式:

一是营造适宜发展的人文环境。全县坚持开展以“知商、重商、敬商、安商”为主要内容的思想教育活动,提出“不求所有,但求所得,投其所好,对其负责”的口号,使全县上下把民营企业经营者视为“经济能人,高看一眼,厚爱一层”,在新津营造了依靠民营、发展民营、服务民营的浓厚氛围。

二是营造宽松的政策环境。对待民营经济上,县委、县政府始终做到“三个不变”:上届党委、政府的承诺不变,原来实行的优惠政策不变,对企业的关心支持不变。坚持“三放三给”:思想上放胆,政策上放活,工作上放手;政治上给地位,法律上给保障,发展上给环境。与此同时,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压减收费项目。为强化管理约束,县委和政府把规范的收费项目汇编成册发给企业,为企业抵制各种乱收费提供依据。对重点企业推行挂牌保护制、收费审批制、首问责任制、企业评论政府部门末位追究制等制度。

三是营造优质高效的服务环境。为加强对民营经济发展工作的组织和领导,成立县委书记、县长挂帅的“新津民营经济发展工作领导小组”,成立县委副书记、县纪委书记任组长的“新津投资环境协调领导小组”,成立“民营经济发展服务局”,协调解决民营经济发展中产生的问题,建立县四大班子领导联系重点企业制度,建立发展民营经济联席会议制度,分析和研究解决存在的问题。新津县委和政府还不断拓宽服务领域,为此逐步建立健全了咨询、市场开拓、筹资融资、贷款担保、技术支持、人才交流等六大服务体系。

管理,同时也是管理者的自我约束,这是新津多年来形成的一个重要管理理念。新津充分发挥民营经济内在的固有活力和创造力,使民营经济在县域经济发展和改革中起重要支撑和促进作用。民营经济蓬勃发展的出色表现,为新津的繁荣和发展做出了不可替代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