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丝路首页
一带一路国家级信息服务平台

服务实体经济质效提升 银行业助力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

来源:新华社 责任编辑:顾雯丽 2018-10-17 10:00:38

新华社北京10月17日电 (记者李延霞) 作为一家专注于一站式包装供应链的创新型互联网公司,北京一撕得物流技术有限公司今年从工行拿到了一笔500万元的贷款。  

“这是一家轻资产企业,缺少抵押物,当前盈利也不是很好,但我们深入了解企业经营情况及特点后,认定该企业为优质科技型小企业,通过免担保纯信用的方式,为其完成500万元贷款的审批和发放,缓解了企业资金压力。”工行北京分行普惠金融事业部副总经理白雪表示。  

贷款投放加速、投向结构优化、产品创新不断……当前,我国银行业支持实体经济的质效不断提升,为经济迈向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银保监会数据显示,1至8月份,我国累计新增贷款11.6万亿元,较去年同期多增1.3万亿元,同比增长12.3%。  

贷款总量增加的同时,结构不断优化,信贷资源配置更加有利于服务实体经济。数据显示,8月末,制造业贷款余额17万亿元,比年初增加6829亿元;对信息传输、软件、信息技术等新兴产业的贷款同比增长24%;小微企业贷款余额32.7万亿元,同比增长12.6%,比各项贷款增速高0.3个百分点。  

银行业服务实体经济质效的提升,离不开政策的积极引导。为应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经济形势,人民银行加强对货币政策的预调微调,通过降准置换、定向降准、扩大中期借贷便利担保品范围等政策工具向市场注入流动性。  

在去杠杆、严监管背景下,面对银行机构风险偏好有所下降的情况,监管的“指挥棒”频频发力。调整贷款损失准备监管要求、合理确定市场化债转股风险权重、指导银行健全内部激励机制、优化小微金融服务监管考核办法等,银保监会出台一系列举措,提升金融机构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和意愿。  

“在强力治乱象‘堵旁门’的同时,我们通过调整拨备覆盖率监管要求、多渠道补充资本等‘开正门’的方式,提升银行业更多、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银保监会新闻发言人肖远企表示。  

监管引导下,银行业金融机构也主动作为、挖掘潜力。今年1到8月银行业金融机构共处置8000多亿元不良资产,为支持实体经济腾出了更多信贷空间。同时通过债转股的形式,将对企业的信贷资金转为债转股实施公司对企业持股,目前债转股签约金额已有1.7万亿元。  

各大银行结合各自业务优势,围绕实体经济发展的重点领域发力。上半年工行项目贷款新增2105亿元,占公司贷款增量的65%。6月末,建行在基础设施行业领域贷款余额近3.5万亿元,较上年末增加1333亿元。中行在“一带一路”沿线累计跟进重点项目超过600个,提供授信支持约1159亿美元。  

农行有关负责人表示,将主要围绕基础设施补短板的领域,加大对国家重大战略、重大工程、重大项目的信贷投放力度,围绕扩内需、调结构,加强对转型升级和经济增长新动能领域的支持。

银行业服务经济高质量发展,既要为国民经济发展的重点领域提供资金支持,也要防止企业过度加杠杆。今年6月份,银保监会部署银行业开展联合授信机制试点工作。通过该机制,银行共同对企业融资需求进行把脉,给予合理的资金支持,防止企业盲目扩张,特别防止企业到不熟悉、非核心主业的领域扩张,避免推高杠杆率加大债务负担。

应该看到的是,当前银行业服务实体经济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比如资金传导到实体经济的渠道不够畅通、金融供给和需求之间存在结构性矛盾、部分银行机构不良资产分类不够准确、银行考核机制还不适应高质量发展的要求等。

“我们将不断出台政策措施,疏通货币信贷传导机制,督促机构加大对实体经济,特别是小微企业、民营企业的支持力度。同时督促行业压降存量风险,确保将增量风险控制在合理水平,进一步提升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和质效。”肖远企表示。

相关推荐
首季中国经济观察丨外资眼中“确定性的绿洲”——首季中国经济一线调研报告之十

商务部数据显示,3月中国实际使用外资同比增长13.2%。与此同时,一季度全国新设立外商投资企业12603家,同比增长4.3%。外资机构如何看待中国经济前景?如何进一步布局中国市场?新华社记者近日深入多地,调研外资企业在华投资发展现状。

新华时评丨从两大展会火爆看中国经济的动力活力

美国挥舞关税“大棒”扰乱全球经贸秩序之际,中国举办的消博会和广交会参展品牌和企业数量却创历史新高。

“两区”政策助力北京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

在14日举办的第五届中国国际消费品博览会北京主宾省(市)主题日推介活动中,北京市商务局副局长姚珂介绍了“两区”北京“两区”(“国家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示范区”和“中国(北京)自由贸易试验区”)作为国家级开放平台,以高水平开放促高质量发展,在丰富消费供给、促进消费升级、优化消费环境、提升消费能力上发挥重要支撑作用的相关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