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丝路首页
一带一路国家级信息服务平台

中国企业海外并购需警惕三大风险

来源:新华社 责任编辑:谭博文 2017-02-17 15:41:14

新华社信息北京2月17日电(记者马岩)近日,中国数家企业联合组成的财团收购德国欧司朗公司照明业务的交易获得了美国外资投资委员会批准,该项收购交易已于今年1月获德国经济部批准,现只待中国监管部门批准即可完成。

在过去一年多时间,中国企业掀起了海外并购的高潮,诸多全球知名大牌被收入中国企业麾下,美的集团收购日本东芝白色家电业务、德国库卡机器人公司,海尔集团收购美国通用电气家电业务,万达集团收购美国传奇影业公司……

中国商务部统计数据显示,2016年,中国投资者对全球164个国家和地区的7961家境外企业进行了非金融类直接投资,金额达到约1701亿美元,同比高速增长44.1%。业内专家表示,中国海外并购大举扩张显示中国经济实力已今非昔比,但在热潮之后,中国政府、企业都需要冷静思考,警惕海外并购可能面临的政治、法律、整合等方面的风险,提前做好充分准备。

南开大学国际经济研究所教授严兵表示,我国企业海外并购主要面临以下几方面的风险:

一是海外政治风险。由于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方面的长期差异,发达国家对我国企业的海外并购态度非常谨慎。例如,去年12月,美国政府以“威胁美国国家安全”为由,强行阻止中国福建宏芯基金收购德国半导体设备供应商爱思强,导致这桩交易最终告吹,凸显了美国对中国的“冷战思维”和经济保护主义倾向。类似例子在过去十几年已经屡次出现,极大地阻碍了我国企业走向全球的步伐。此外,一些发展中国家出于保护本国产业的需要,也可能实施不利于我国企业海外并购的政策。

二是海外法律风险。外资并购涉及国家安全和利益,对各国来说都是比较敏感的问题,一般都会有相关的法律管制。然而,由于我国海外并购起步较晚,比较缺乏熟悉各国法律的专业型人才,很容易由于法律方面的问题产生摩擦,最终导致并购失败。

三是并购后整合的风险。海外并购要想取得真正的成功,并购后的整合工作至关重要,绝不亚于并购本身。由于交易双方的业务规范、法律、文化、价值观等方面的不同,并购后的整合困难重重。并购企业只有顺利通过整合阶段,才能真正从并购交易中获益。我国企业往往在对外投资方面比较激进,却在规范、文化等方面的整合经验不足。

为此,严兵建议,从政府角度,应进一步放松政策限制,简化对企业海外投资的审批程序,从而减少政策障碍,缩短并购时间,提高并购效率;逐步提高企业的贷款限制额度,为企业顺利获得海外并购所需外币提供更为畅通的渠道;引导国有银行对进行海外并购的民营企业提供更为广泛的融资支持,以促进民营企业的海外投资,改变国有企业偏高的不合理结构,此举也有助于减少海外并购的政治障碍。

从企业角度,一是积极引进和培养熟悉外国法律、具有国际管理经验的专业型人才。在引进的同时,也要重视对自身优秀员工的培养,通过引进人才的“传、帮、带”作用,壮大专业型人才队伍,从而为海外并购提供足够充裕的人才支持。

二是努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减少对外国技术的依赖。通过并购获得技术只是一个开始,中国企业应在充分吸收、消化外国技术的基础上,加大研发投入,打造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专利核心技术,从而突破发达国家的技术封锁,凭借技术这把“利剑”打开全球市场。

三是充分重视并购后的整合工作,既要关注业务的整合,也要重视与当地文化、社会习俗的融合。只有业务和文化均实现成功整合,形成一致的企业文化,才能保证并购后企业的长远发展。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教授全红蕾建议,为帮助企业顺利进行海外并购,加速我国资本走出去,有关政府部门应尽快建立和完善符合国际规则的对外投资法律体系,进一步完善《海外投资法》《海外投资保险法》等法律法规,对审批程序、外汇管制、资金融通、税收政策等问题给予法律上的明确规定,实现海外并购管理的法制化、规范化。此外,中国政府还应成立专门的海外并购管理机构,统一制定涉及我国企业海外并购的战略规划和方针政策,为进行并购的企业提供政策指引和咨询服务,及时解决并购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

相关推荐
外交部:美国将中国企业和中国市场拒之门外 损害的是美国自身

针对白宫网站2月21日发布投资政策备忘录重点进一步限制与中国的双向投资,外交部发言人林剑24日在例行记者会上答问时表示,美方发布的有关备忘录以国家安全为由将中国列为外国对手,采取各种歧视性举措强化对华双向投资限制,中方对此强烈不满、坚决反对,已向美方提出严正交涉。

新华社经济随笔:新春出海“忙”里的信心与期待

人勤春来早。乙巳蛇年,节日氛围尚未散去,中国贸促会组织的企业家“新春出海首团”已开启赴哈萨克斯坦之行。记者随团采访,在依旧寒冷的哈萨克斯坦感受到两国经贸合作的融融暖意,更感受到各方对开放合作、共创未来的信心和期待。

中国经济数据观丨“中国经济问答”系列之七:中国企业“走出去”怎么看?

中国制造走进世界各地百姓生活,中华美食飘香海外餐桌,中国设计持续全球“圈粉”,中国工程共筑美好世界......越来越多中国企业勇敢“走出去”,成为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交融交汇的生动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