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这场纷纷扬扬的“资本大戏”就此收场。对于收购缩水的理由,收购方——赵薇旗下的龙薇传媒解释道:那是用拟收购的万家文化股权质押向银行融资贷款的15亿元出了问题。
对于这种疑似“空手套”的融资方式,龙薇传媒告诉记者,这是“业内并购常有的做法”。而这“常有的做法”为何让“A银行”反悔了?《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试图联系赵薇方面,上述龙薇传媒内部人士的手机连续数日关机;赵薇经纪人不接听电话、不回复短信。
记者采访了多家商业银行和券商从业者,从实战角度,对此事进行了深度剖析。
银行担忧股价下跌风险
按照今年1月龙薇传媒公布的收购方案,赵薇将6000万元自有资金借给龙薇传媒,仅凭个人信用向第三方金融机构银必信借款15亿元,用质押本次收购股权的方式向银行借贷15亿元,收购万家文化29.135%的股权。
至于这笔收购在实际操作中可能实现的方式,多家银行从业人员向记者分析道,按照常规操作,走普通的银行借贷路线,上述方案几乎不可能实现。二级市场股权质押融资属于非传统性银行业务,这部分业务利率远高于传统贷款业务,所以不少银行愿意铤而走险。
“如果是赵薇先通过向银必信借款15亿元,获得万家文化15%股权,再去银行用这15%股权质押贷款,按理来说,她贷不出15亿元来。股权融资风险很大,银行一般‘打五折’。要想贷出来15亿元,其质押股权的市场价格得值30亿元。”多位银行投行部人士告诉记者。也就是说,向银行抵押的时候,赵薇手上的股权市场价必须比她所借的值钱一倍。
龙薇传媒与万家文化第一大股东此前协定好的收购价格是30亿元收购18500万股,以此推算每股价格为16.2元。而1月抛出并购方案复牌后,万家文化连拉两个涨停板,四个交易日内连续上涨,平均涨幅达6.87%。1月17日,万家股价一度攀至峰值25元。
但赵薇拟入主的消息却没能让万家文化股价“坚挺”,自1月17日攀至近期最高点后,万家文化股价开始走低。“对于股权质押融资,银行都会设定一个平仓线,一般是实时股价打5~7折的位置,当股价跌破这个线的时候,就会涉及到补仓或者平仓的问题,这个时候银行内部就会有很大的压力。”长城证券并购中心总经理尹中余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称,“这起并购最根本的原因还是在于万家文化股价下跌,银行冒不起这个风险。”
银行业内人士表示,“要不是1月监管层问询,龙薇传媒不得不披露收购资金的高杠杆,这个事情说不定就做成了。”
壳价格为疯狂行为提供土壤
龙薇传媒的对外公告显示,本次取得万家文化5.04%的股权后,不会参与上市公司的经营管理活动,没有合作开展影视传媒领域重大项目的计划,没有后续进一步增持公司股份的计划,且自本次增持之日起未来六个月内也不会减持所持有的上市公司股份。
既然既不打算继续增持又不打算参与公司经营,龙薇传媒为何又要买万家文化的股份?“一般股权交易都会交定金,如果全部都不要的话卖方也不同意。交了定金没有人会退钱给你的。”尹中余说,“买也就是买底线,并且是之前定好的价格(每股16.2元)。协议转让低于5%的话,交易双方是不能自由定价的。”
一位银行从业人员认为,即便是赵薇融到了30亿元,她也不敢买万家文化30%股权了。“现在监管层对大股东减持和再融资都趋严。如果大股东不能高额套现,靠上市公司的主业能赚多少钱?”
明星借用名人效应撬动完全高于市场水平的杠杆做收购,这点特别需要反思。”一位不愿具名的券商老总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高杠杆收购如若完成就意味着最后将风险完全转嫁给金融机构,这样的案例、公司多了,金融机构的风险会更大。”
更让上述券商老总愤然的是被疯狂炒高的万家文化“壳价格”。“凭什么一个在资本市场上玩了多年、企图凭借卖壳套现的人,一个壳还能卖出30亿元的高价?这个公司上市多年到底有多少实质性的业务?贡献过多少业绩?对社会贡献过多少就业?”
而居高不下的“壳价格”,似乎为一切疯狂的行为提供了土壤。“我从业20年,15年前开始卖壳买壳,期间壳费买卖从来没有降价过,从3000万元一路飙涨到如今的20亿元、30亿元,我们经常开玩笑,能跑赢上海房价的就是壳的价格了。这是一个很可悲也很危险的事情,大家也没有意识到风险存在。”这位券商老总感叹道。
时长:50天。
主角:赵薇、万家文化。
剧情:一个标价高达30.6亿元的壳,要卖给一个用50倍杠杆借贷30亿元的女明星。
结局:女明星只筹到5亿元,第一个由演员控制A股上市公司的梦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