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西北地区与“一带一路”国家贸易格局
新华社信息西宁5月25日电(记者吕雪莉、李亚光、王晓薇)“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系列商贸推进活动22日在青海省西宁市结束。记者采访了解到,相关进口商品销售火爆,令国外商人、官员对青藏高原乃至西北地区的外贸市场有了新的认知,同时对“一带一路”产生了更多期待。
受访人士表示,受基础设施、经济社会发育及历史开放程度等因素影响,目前西北地区“一带一路”参与程度仍待加强,尤其需进一步加快“走出去”步伐,深层次、多领域与沿线国家展开合作。
(小标题)西北“一带一路”潜力巨大受沿线国家关注
5月19日,泰国、埃及、哈萨克斯坦等25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商人来到西宁市,开设300个展位推广本国商品。20日,中国规模最大的土耳其商城在西宁开业。这些展位前人流如潮,人们手中大多提着满满的购物袋,土耳其商城中的顾客也是摩肩接踵。
“开业当天就卖出了40多件地毯,收入近3万元,顾客中还有不少人戴着穆斯林白帽或身着藏袍。”尼泊尔商人拉宾德拉·什雷斯塔坦言,之前他曾参加过西安、宁夏等地的展会,其市场之大远超当初预期,但从未想过在偏远、经济欠发达的青藏高原,他的商品也能卖得这么好。
阿拉伯国家联盟驻华代表处主任加尼姆·希卜里告诉记者,包括青藏高原在内的中国西北地区长期以来对外开放程度较低,但近2年能明显感受到相关省份在融入“一带一路”中的努力和诚意。
“相信中国西北地区在未来的‘一带一路’中将释放出巨大潜力。”泰国工业部常务副部长邬东·翁威瓦猜告诉记者,以泰国为例,2015年中泰贸易进出口额达706亿美元,虽然中国西北地区所占份额仍相对偏少,但首次达成了同比增长近10%的可喜成绩。
土耳其驻中国首席商务参赞哈里·马德兹勒说,中国西北地区在“一带一路”沿线各国的关注度正与日俱增。目前世界近17亿穆斯林人口中有1000余万人分布在中国西北地区,与中亚、北非等地区国家有较强文化联系。与此同时,中国西北的工业基础实际上强于部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上述领域,中外今后还有很大的经贸合作提升空间。
(小标题)西北地区“一带一路”布局仍待优化
巴基斯坦驻华大使馆商务参赞阿尔法•依克巴尔告诉记者,2013年中国开启“一带一路”倡议至今,西北举办的丝博会、青洽会、中阿博览会等对外经贸活动令这一地区“引进来”的步伐不断加快,使沿线国家享受到较大红利。
“如今,中国西北从沿线各国进口的商品在当地并不鲜见。”阿尔法·依克巴尔说,相比而言,这一地区“走出去”还需要加强,潜力有待释放。例如,矿产资源丰富的中国西北煤炭、钢铁、有色金属等产品物优价廉,同时存在较强去产能需求。此外,这一地区还蕴藏着中国超过80%的锂资源,光伏产品技术及装机容量也走在世界前列。但这一地区目前在上述领域的对外经贸活跃度仍然偏低。
来华商人在西北也遇到一些困难。伊朗的约翰去年刚从大连外国语大学毕业,如今经营着一家国际贸易公司,他走访过世界各大洲的30多个地区,一直坚信中国西北是最适合青年穆斯林创业的热土。“但与中国其他地区相比,在这里创业的优惠政策还是有些少”,约翰说,同时相关手续较为繁杂,办理周期也很长。
“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中国西北的物流、仓储短板也开始显现。”亚洲国际贸易投资商会主管那塔猜说,该商会成立于泰国,是该国规模较大的企业“抱团出海”平台。其会员企业大多经营生鲜食品,向中国出口热带水果、作物,同时进口中国西北的枸杞、有机牛羊肉等特色农牧产品。“但中国西北的冷链物流目前尚处于欠发达水平,仓储、运输成本也相对偏高,或多或少影响着我们的利润和进出口量。”
加尼姆•希卜里说,中国西北有限的出口产品在与各国的标准对接上也存在问题。以清真食用品为例,其中不少只有中国伊斯兰教协会认证,在国外销量势必受到影响。此外,针对近期在中国出现的“清真水”“清真酒”等清真产品过泛、过滥现象,相关国家也有一些担忧。
(小标题)多措并举加快西北地区融入“一带一路”
受访人士表示,上述现象是西北地区融入“一带一路”中主要矛盾的缩影,今后宜进一步优化战略布局、细化相关政策,推动该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这一国家级战略东风,加快当地的对外开放、经济发展步伐。
约翰期盼西北地区今后针对国外企业尤其是小微企业出台更多优惠准入政策,适度降低税收,进一步加速、精简相关行政程序,为更多国外青年创业者提供便利。
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副会长张伟建议西北通过举办展会论坛、提供信息咨询、加强商务培训等方式积极推动企业“走出去”,促进优质、富余资源的优化配置,力争在未来5年使我国实现对外投资总额超过5000亿美元的目标。
邬东•翁威瓦猜建议西北地区在整合龙头企业既有冷链配送体系的基础上进一步增密物流网,同时在区域交通枢纽增建数个大型国际商贸仓储中心,以有效提高物流通达度,降低现有物流成本。
加尼姆•希卜里希望西北地区在今后的对外经贸投资中紧密围绕各国标准,加速适应、融入当地规则,同时加强产品出口监管,培养一批有口皆碑的西北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