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丝路首页
一带一路国家级信息服务平台

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专家谈“一带一路”

来源:新华社 责任编辑:李志兰 2016-03-17 15:02:00

新华社信息北京3月17日电(记者谈昦玄)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副院长、“一带一路”研究中心执行主任郭宪纲日前在京发表主题演讲并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他指出,“一带一路”为沿线地区带来发展机遇,亦有挑战。

郭宪纲说,目前,中国制造业领军世界,外汇储备雄厚,丝路基金和亚投行开局顺利,可为“一带一路”所涉及区域的基础设施建设进行投资。同时,中国基础设施建设的技术水平已经成熟,如高铁技术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并具价格优势。经济、技术两个轮子使“一带一路”建设能够更好推进。

郭宪纲指出,因为在基础建设、互通互联、经济发展、吸引外资等方面存在需求,因此很多国家欢迎“一带一路”建设,一些国家还提出愿意将本国的建设计划与“一带一路”相结合,互为补充。

除了机遇,“一带一路”建设也面临挑战。郭宪纲认为,由于沿线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法律、国情发展阶段与中国有很大差别,因此要对风险有所评判。他将挑战总结为安全、法律、政局、金融四大风险。

第一,安全风险。在“一带一路”经过的一些极端势力猖獗的地区,中国的技术人员、施工人员要考虑到自身的安全问题。

第二,法律风险。中国的大陆法系与部分国家的普通法系有很大区别,随着“一带一路”规模越来越大,业务纠纷会不可避免地增多,需要仲裁的案件会上升,不同法律体系之间解决争议的难度会增大。

第三,沿线国家和地区的政局风险。部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现在处在转型期,政治上是不稳定的,政党轮替后缺乏政策延续性。

第四,金融风险。一些国家经济运行不畅,财政赤字巨大,偿还债务的能力比较低,容易发生金融危机。

作为智库学者,郭宪纲提出了应对挑战的建议:要加强对沿线国家和地区安全状况,政局的走向,法律、金融状况的深入研究,进行风险评估。智库、学者在这一方面要贡献更多有深度的分析研究报告。

要增强在沿线国家施工和开展业务的中国企业和公司的安全保卫措施,企业一旦走出去,就要增加内部的安保力量,最好雇佣熟悉环境的当地安保人员。

加强对赴沿线国家工作人员的培训,要使他们了解当地的法律、法规和风俗习惯,要尊重当地习俗,避免与当地民众发生矛盾,培养与当地人民融洽的关系和深厚的友谊。此外,环保、劳工等方面的法律也是中国企业需要了解的重要课题。

在“一带一路”建设的实践中,规避风险,吸取教训,积累经验,加以推广,使后续项目能够更加顺利地进行。

此外,郭宪纲时指出,港澳台地区可借助自身优势,在“一带一路”建设中获得发展良机。除了金融、航运等优势之外,香港作为普通法地区,法律人才众多,可扮演仲裁中心的角色提供专业的法律服务,也可为国家培养更多融会两套法系的法律人才。而台湾可参与区域经济整合,让更多台资企业“走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