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信息广州3月21日电(记者田建川、周颖)位于粤西北山区的云浮市地处珠三角与大西南接合部,是我国三大石材产业基地之一,被称为“中国石都”。近年来,该市的石材、不锈钢等主导性传统制造业产能过剩问题进一步凸显。记者近期调研发现,该市主动融入“一带一路”倡议,多措并举扶持传统制造企业“走出去”;通过建设现代交通体系,发挥“海上丝绸之路”节点城市的区域“门户效应”, 典型的腹地山区市成为开放前沿。
在国际市场需求低迷和我国经济步入新常态的大背景下,云浮石材行业产能过剩的形势越来越严峻。 云浮市石材商会副会长李进财说,国家“一带一路”倡议激发了企业与沿线国家深化经贸合作的热情,全市已有二三十家石材企业到欧洲和印度等地承包矿山,他自己的企业也在2014年新发展了肯尼亚客户,合作金额超过1000多万元。云浮市商务局介绍,在2015年10月举行的第118届广交会上,俄罗斯、非洲、南美、东盟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客商的明显增多,与该市石材企业达成意向成交1250万美元,同比增长13.6%。
受访的多家云浮市石材、不锈钢等传统产业企业负责人表示,企业正通过打造品牌、加大自主研发、建设自动化生产线、引入“互联网+”等多种举措,提升其在外贸中的竞争力和话语权。广东凌丰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技术中心经理苏耀文说,公司以前主要是做贴牌,如今公司创立了自主品牌,不久前还收购了两个德国品牌,扩展了其在海外的市场渠道。从低端加工到运营品牌,公司从产业链洼地走向高端,企业利润翻了一倍。
更多的企业正借助“一带一路”的政策东风,形成市场合力,“抱团出海”。李进财说,云浮新一批“石二代”企业家成立了“青年石材文化产业交流促进会”,成员组团出国考察、吸收采用全球石材相关新理念、新技术,以提升云浮石材产业整体竞争力。
在助力企业融入“一带一路”过程中,云浮市先后出台多项政策给予扶持,一是出台政策扶持企业走出去,组织企业参加国内外各类展会,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行海外经贸洽谈。二是改革通关体制,云浮新港和广州南沙港合作启动了“无水港”模式,实现“异地报关、一次查验、一次放行”。三是建设现代大交通打造区域“门户效应”。云浮市委书记庞国梅表示,云浮正加快形成“水、陆、铁、空”为一体的全方位大交通体系,充分发挥交通基础设施的先导作用,构建扩大开放的对外交通体系,为云浮更好地融入“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打下基础。
作为一个典型的山区市,云浮在融入“一带一路”倡议过程中以生态文明理念为引领,以创新驱动为第一发展源动力,摆脱了“速度第一”的粗放型、污染型发传统展模式,可资借鉴。
一是发展经济既有速度又有质量效益,走可持续发展之路。云浮是广东省重要生态屏障和重要饮用水源涵养地之一,该市针对不同的主体功能区制定了配套环境准入政策。“这些年,很多想进入云浮发展的大项目因为不符合云浮的生态功能要求被拒绝,去年以来我们就拒绝了30多个、投资近300亿元的污染类项目。” 云浮市市长卓志强说。
二是再造产业新业态,培育新兴产业。云浮立足本地的区位条件、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重点培育发展“四新一特”产业,即云计算及信息服务、生物医药、先进装备制造业、健康养生旅游等四个新产业以及现代特色农业。
三是创新驱动,通过新一轮技术改革加快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云浮正加快改造提升石材、水泥、硫化工、不锈钢制品等传统产业,推动产业结构从资源型向新兴产业转型。记者了解到,云浮市已组建了7个石材产业技术创新和科技服务平台,推动3家不锈钢制品企业建立了技术(研发)中心,组建了硫化工、石材、不锈钢等5个省市级产学研创新联盟,有340多个科技特派员进驻企业和农村基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