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丝路首页
一带一路国家级信息服务平台

【两会热点聚焦】推进“一带一路”需靠人才实现民心相通

2016-03-09 16:34:00

新华社信息北京3月9日电(记者赵娜 杨琪)大业欲成,人才为重。作为一项跨国共建的系统性工程,对“一带一路”倡议的关注点不应仅仅集中在地缘政治、战略安全及产能合作等方面,还需要关注如何配备既熟悉沿线国情又了解相关政策的高端人才。记者采访两会时发现,多位代表委员在“一带一路”专业人才的重要性上均存共识。

全国人大代表、民建福建省副主委、华侨大学法学院副院长戴仲川表示,“泉州是全国第一侨乡,‘一带一路’倡议刚一提出,泉州市委市政府就敏锐的意识到华侨能为中企‘走出去’搭建沟通桥梁,华人华侨熟悉当地环境、信息也比较灵通,完全能协助企业做好‘穿针引线’的工作。”

早前麦肯锡曾在一篇中企对外投资情况的报告中提到,中国企业借助“一带一路”东风走出去面临三大挑战,人才问题是其中之一。全国人大代表、东华大学经济发展与合作研究所所长严诚忠坦言,“要实施‘一带一路’倡议,国际上会有很多势力唱衰我们,会阻扰我们,会有意识的引起很多误解,光凭驻外中企的善意沟通,很难让当地民众理解‘双赢’的意义所在,我们的很多项目有可能变成‘好心办坏事’。”

如何提高驻外中企的沟通能力,严诚忠代表认为可以借助国家奖学金项目培养知华、懂华的留学生。“我每年都要带来自‘一带一路’沿线国的博士留学生,可以通过他们了解投资国的社会、历史、文化、法制,而在中国的留学经历也让他们对‘一带一路’有更深刻的认识,回国后能帮助我们做好文化交流的使者。”

“国之交在于民相亲。”不少代表委员在受访中也认为,“一带一路”的“五通”中,民心相通是最根本的。戴仲川表示,“华侨大学每年都会举办与泰国政界、军界的交流活动,大学校长去泰国也会拜访政府官员。高校要将跨文化国际性人才培养提高到重要的高度,需要意识到‘人才红利’这个重要的观念。”

印尼马来亚银行独立委员、印尼经济学家乌玛尔•朱沃若在接受采访时建议,中国政府可适当增加外国留学生的名额,提供奖学金,有助于外国学子扩宽视野,了解中国。印尼学生非常渴望出国留学,而中国的教学质量是得到认可的。中国可以通过这一方式,吸引印尼学生到中国去,这有助于培养和转变印尼精英的思维方式,增进他们对中国的好感。

“争取沿线国政府特别是当地民众的理解和支持,实现民心相通”是来自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福建、上海两地代表的心声。对于处在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支点的宁夏回族自治区来说,共同的宗教信仰有助于该地区与丝路沿线阿拉伯国家的交流合作,而人才匮乏制约了“一带一路”的推进度。

全国政协委员、银川大学执行校长朱玉华表示,宁夏高等教育发展历史较短、规模较小,学科和人才队伍建设相对滞后,加之高校国际化水平较低,在与阿拉伯国家大学交流合作中还存在着许多困难和挑战。特别是高等教育学科开放水平较低、对外合作交流能力不足,专业人才的缺乏成为“一带一路”建设的瓶颈。

朱玉华建议,一要加大国家在人才与资金上对宁夏大学阿拉伯学院、中国阿拉伯研究院的支持;二要扩大宁夏高校接收留学生的规模,安排阿拉伯国家留学生到宁夏高校学习;三要支持宁夏建设国家重要的阿语人才培养基地,充分发挥宁夏具有开展阿拉伯语教学的先天优势。(参与调研:雅加达分社记者周檬、郑世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