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信息北京2月6日电 新常态下中国经济深度转型,在华外资动向引人瞩目:服务业外资占比连续5年超过制造业,成为外资在华“蓝海”;沪粤津闽四大自贸区释放改革红利,引资高地效应凸显:中国已是吸引外资最多的发展中国家,但美日等国对华投资近两年下降。
对外资而言,中国是否还是机遇之地?在中国经济着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之际,外资扮演的角色有何变化?
近年来,随着中国国内要素成本上升,部分外资将目光转向成本较低的东南亚地区;美德等发达国家鼓励制造业回归,一些企业也在回流。类似诺基亚工厂关闭的消息,一度引发了外资“出逃”的议论和猜想。
据商务部统计,去年中国吸收外资比上年增长6.4%,达到1262.7亿美元,规模再创新高;新设外资企业26575家,增长11.8%。全球500强跨国公司在华投资增资踊跃,其中德国奥迪、大众、戴姆勒、汉莎航空,意大利菲亚特,瑞典沃尔沃,韩国现代、起亚汽车、三星电子,日本电气硝子、普利司通、伊藤忠商事,美国英特尔、克莱斯勒等在华投资或增资单项金额超过1亿美元。
包括文化创意、研发设计等在内的服务业引资额不断攀升,是中国外资结构发展的新趋势。自2011年占比首次超过制造业,中国服务业已连续5年成为吸引外资的“冠军”行业,2015年占比达到61.1%。
“服务业外资的高速增长,一方面是中国服务业外资准入放宽使然,另一方面反映出中国依靠低要素成本与优惠政策吸引外资的阶段基本结束,要进入一个质量不断提升的新阶段。”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研究员王晓红认为。
在制造业外资总体规模下降的同时,高端制造业占比呈上升态势。2015年,高技术制造业利用外资增长9.5%,在制造业吸收外资中的比重升至23.8%。
值得注意的是,钢铁、水泥、电解铝、造船、平板玻璃等传统制造业外资流入基本为“零”,外资产业链呈现由低端不断向中高端攀升的态势。大量跨国公司加快布局,在华设立研发设计中心、物流配送中心、结算中心、财务中心、跨国公司总部等。
从区域结构看,东、中、西部地区各显所长,产业分工不断深化,引资特征日益彰显:“总部经济”成为上海名片;“研发中心”多扎根北京、上海、深圳;自贸区集聚高端产业;中西部引资兼顾传统与新型业态。
对外经贸大学教授桑百川说,以外部竞争倒逼国内经济改革,通过外资技术外溢效应提升中国社会生产力水平,通过深度融入跨国公司的全球布局,巩固中国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这是新时期中国依然重视外资的主要原因。
为提升外资质量,商务部部长高虎城表示,今年商务部将在深化外资审批体制改革、拓展自贸实验区制度创新试点领域、出台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创新驱动发展的指导意见、推动各领域扩大开放、完善营商环境等方面发力。
从“世界工厂”到“世界市场”,中国庞大的消费市场,像一块“磁石”,吸引着众多外资。华南美国商会会长哈利·赛亚丁说,目前,该商会会员企业中近八成是专门为中国市场提供产品和服务的,比10年前增长约50%。
而市场准入的不断扩大,将拓展外资在华发展空间。“十三五”规划建议指出,“全面实行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促进内外资企业一视同仁、公平竞争”,“有序扩大服务业对外开放,扩大银行、保险、证券、养老等市场准入”。
外资来源地更加多元也是中国吸引外资的目标之一。“外资的来源地会更加多元。比如‘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它们会跟中国产生更大经济协同作用。”商务部研究院研究员周密说。(记者:熊争艳、王希、王优玲、许晟、王攀、康淼、石志勇、杨迪、周蕊、刘巍巍、林建杨、王亚光、王秀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