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信息福州4月22日电(记者李慧颖 康淼)21日,福建自贸试验区福州片区迎来挂牌一周年。一年来,福州自贸片区紧紧围绕国家赋予的使命,结合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福州新区等国家战略奋力前行,“三区叠加”效应逐渐显现,福州自贸片区迎来开放新格局。
——“三区叠加” 打造驱动发展新体制
自贸试验区福州片区、“海丝”核心区中心城市、福州新区,三大国家战略交汇于榕城。挂牌伊始,福州就积极谋划三大战略高位嫁接,在碰撞中释放福州“引力波”。
福州自贸服务大厅,这个仅用十天时间由旧厂房改造而成的自贸区“窗口”,成为一年间福州自贸片区最繁忙的地方。一年来,近1.2万家企业在此注册成立,注册资本达1485亿元。
在福州保税港区1.2万平方米的“太元行”汽车运营中心展厅里,160多辆奔驰、宝马、路虎等高档进口汽车整齐列队迎接来客。负责人唐文难掩喜悦地说,“通关效率提高后,进口量一下子就冲上去了,今年一季度公司进口量已经赶上去年全年。”
这是福州自贸片区“整车一体化快速通关”带来的成效。进口车通关放行从以前至少需要半个月,现在最快1个工作日即可完成,效率居全国前列,去年福州保税港区进口车到港同比增长近八成。“今年争取翻一番!”港区管委会负责人信心十足。
福州自贸片区全面实行负面清单外资管理模式,对负面清单之外领域实行备案制。“没有负面清单模式,就没有我们公司的新业务。”日资企业——东北理光(福州)印刷设备有限公司生产管理部门负责人高龙英说。
去年7月,东北理光的复印机再制造项目投产,通过专业甄选回收境外的品牌旧复印机,根据再制造品质标准进行再生产,达到国家以及行业标准,这也是全国第一个复印机企业再制造项目。
“二手设备进口、外资投资再制造产业,以前都需要相关部门审批”,高龙英说,自贸区挂牌后,在负面清单管理模式下取消了过去的审批门槛,这条新生产线才得以投产,自贸区政策拓展了公司的新业务。
——向“海”而生 创造向“海”跃进新格局
位于向“海”而生的开放前沿,福州自贸片区正在努力创造向“海”跃进的开放格局和精神气度。
作推动“海丝”合作的重要载体,位于福州保税港区的“海丝商城”已入住100多家企业、引进上千种进口食品,配套建有国家级检测实验室。商城相关负责人表示,“商城的长期目标是用足用好自贸试验区政策优势,打通与“海丝”沿线国家和地区贸易通道。”
福州马尾依托“侨梦苑”建设现代产业项目聚集区,已吸引“中国-东盟海产品研究院”“侨商跨境电子商务产业园”等一批侨资项目落户。
去年5月,首届“海丝”博览会架桥引路,49个国家和地区参展,签约总额800多亿元的投资项目。
“中国-东盟海产品交易所”——中国-东盟海上合作基金首批支持的项目,目前已发展境内外会员350家,在马来西亚设立分中心,未来的越南和缅甸分中心也在积极筹备中。
既有“开门迎客”,更要“扬帆出海”。福州自贸片区挂牌后专门建立境外投资“一站式”服务平台,先后已有19家企业跨海投资印尼、马来西亚、柬埔寨、澳大利亚等国,总投资额达6.58亿美元,项目范围涵盖跨境电商、物流合作、先进制造业等领域。
“深化海丝合作,凸显功能特色”,福州自贸片区管委会方面表示,未来福州自贸片区还将加强互联互通建设,构筑国际一流营商环境,以体制机制创新,打造“海丝”交流合作的重要平台。
——创新为道 崛起自贸新业态集群
“金融改革”被视为自贸区试验的重点和难点。4月15日,央行出台关于支持福建自贸区扩大人民币跨境使用的细则,当天中国银行福建省分行即为区内企业办理了首笔跨境双向人民币资金池业务的备案。
据中国银行福建省分行行长杨展鹏介绍,一年来,福建省中行始终紧跟政策、大胆创新,已累计拓展自贸区客户数2101户,国际结算量302亿元,跨境人民币结算量93亿元,并在跨境借款、产业基金等诸多领域实现业务首发,积累了丰富的自贸区业务经验。
跨境电商、保税展示、整车进口等一批新业态也向福州自贸片区靠拢并快速发展。今年年初开业的利嘉国际商城营业面积2万平方米、入驻100多家企业,是全国单体面积最大的保税展示交易区。利嘉国际商业城的负责人叶胜告诉记者:“今年10月商城的营业面积将是现在的5倍,加上陆续建设的利嘉保税物流园区、跨境电商平台,我们将在福州自贸片区形成面向全球的贸易产业链。目前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外国商协会、商务机构主动联系、寻求跟我们的合作。”
物联网、飞机制造、化工新材料等一批新兴产业集群开始在福州自贸片区崛起。
华映科技旗下的科立视公司成立两岸先端材料研发合作中心,成功研发国内首个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抗菌超薄玻璃;片区内已聚集50多家物联网企业,拥有220多项核心技术发明专利;福建通航多功能产业园初具雏形,将建设全国首个水路两用机场,今年10月首架野马飞机将在这里下线。
一年来,福州自贸片区全区利税增加14%,利用外资占全市七成,跨境人民币业务增长1.4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