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丝路首页
一带一路国家级信息服务平台

国际合作为化解中国“城市病”提供新机遇

来源:新华社 责任编辑:顾雯丽 2016-10-25 09:28:00

新华社信息天津10月25日电 (记者毛振华) 在刚刚闭幕的2016中国(天津)滨海国际生态城市论坛上,专家表示,借鉴国际经验的新型生态城市建设,将为化解中国大城市的“城市病”提供新路径。

全国工商联名誉主席黄孟复表示,“城市病”在高速发展的发展中国家较为突出,而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最快的发展中国家,“城市病”尤其明显。

“中国工业化的发展已经进入到中后期阶段,但城镇化水平远远落后于工业化水平。”黄孟复说,过去的经济发展模式造就了中国城镇化高度集中,人口大量集中在城市,“城市病”越发突出。

在化解“城市病”上,新加坡的经验值得借鉴。新加坡是世界上公认的“花园城市”。“面对发展和生态,一个城市通常不得不做出选择,但两者也可以兼容。”新加坡国家发展部副常任秘书郑锦宝表示,新加坡推进城市的绿色可持续发展,并将这一经验复制推广到了天津滨海新区。

在中国和新加坡两国政府合作共建的滨海新区旗下中新天津生态城,绿色建筑、智慧城市、海绵城市等创新经验已得到实践。通过全面推广覆盖绿色建筑,生态城强制实行100%绿色建筑标准,建立了严格的绿色建筑量化标准和评价管理制度,在已建成的160个项目中,有70个获得中国绿色建筑标识认证。

南开大学校长龚克认为,生态城已成为区域生态城市建设的样本,对其他地区开发建设有很好的借鉴作用。而且,生态城正在打造中国首个绿色发展综合示范区,为新兴城镇化探路,更为破解“城市病”努力。

在低碳城市建设中,国际碳预算管理正日益成为现实。中国生态经济学会副会长潘家华说,城市要加速减碳,须有比较明确的刚性约束,碳预算管理就是一种有效的手段。在他看来,编制城市碳预算、实现碳预算管理,是推进低碳城市建设最为有效的途径。

目前全球碳的预算只有1万亿吨。“现在中国城市中拥堵不堪,而在欧洲哥本哈根、斯德哥尔摩等城市,除了自行车,汽车都在减少。”潘佳华分析,出现这样的原因与国外碳预算开展有密不可分的关系,这一经验值得中国借鉴。

当前,“一带一路”建设风起云涌。专家们表示,中国在生态城市建设领域也已经积累起多方面经验,同样可以复制、推广到周边沿线国家,实现绿色发展共赢。

截至今年7月底,中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已达70多万辆,成为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汽车市场。发展绿色公共交通,是生态城市的必然选择,绿色便捷的交通不但利于减少生态城市内碳的消耗,也是提高生活舒适度的一部分。此外,中国还大力发展风能、太阳能、潮汐能、地热能等可再生能源,绿色能源为城市提供了持续的清洁动力。

南开大学教授毛洪钧等人士认为,如何治理“城市病”是全球共同面临的难题,中国在从国外汲取先进理念和技术的同时,也将中国经验输出,为他国绿色发展做出贡献。只有各国形成绿色发展的合力,城市才能真正成为人们的宜居之所。

相关推荐
再聚南沙!2024年明珠湾国际气候投融资大会即将举行

12月8日-9日,以“全球合作 绿色未来”为主题的2024年明珠湾国际气候投融资大会将在广州南沙举办。

“一带一路”串起国际合作“共赢链”

“必须要通过互联互通来实现未来几十年的发展和繁荣”“我们要的是互联互通,而不是彼此分裂,希望东方和西方能够相互合作。”11月26日,在第二届中国国际供应链促进博览会开幕式上,匈牙利外交与对外经济部长西雅尔多·彼得代表此次博览会主宾国,两次强调“互联互通”对国际合作的重要性。

智绘中国 | 落实八项行动·完善“一带一路”国际合作机制

完善合作机制是推进八项行动落实的保障。推进八项行动,要继续夯实立体互联互通机制,深化贸易投资合作机制,筑牢民心相通机制,完善绿色发展机制,健全协商协同对接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