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信息广州4月1日电(记者马晓澄、陈寂、张旭东)3月30日,中国家电企业美的集团和日本老牌企业东芝,同时对外宣布“联姻”:美的集团将以大约537亿日元(折合4.73亿美元)的价格,收购东芝家电业务80.1%的股权。
更多的中国制造业企业,近期纷纷出海并购,拓展全球版图。从国际并购中能获得什么?全球战略又如何借此展开?“中国制造”深度参与全球资源整合,将对全球制造业格局带来什么影响?
买买买,海外并购又一“大手笔”
在谈及为何出手收购时,美的董事长兼总裁方洪波3月30日说:“今天对美的来说,是企业全球化进程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在美的现有强大的家电以及暖通空调业务基础上,东芝家电家喻户晓的品牌、优秀的团队和先进的技术将会显著增强我们在日本、东南亚及全球市场的竞争力。”
从协议看,美的将获得东芝品牌40年的全球许可,获得超过5000项和家电相关的专利,并被授权使用由东芝持有的其他家电相关的专利。这笔交易值不值?
家电业资深观察家刘步尘认为,交易涉及东芝目前亏损严重的白色家电业务子公司“东芝LifeStyle”,预计2015财年,东芝白色家电业务营收20亿美元左右。在日本本土市场,东芝白色家电产品市占率保持在前三或前四的位置,加上40年的品牌全球授权使用及5000项专利转让,美的付出这个价格是值得的。
“东芝家电和美的的优势互补将在产品组合、市场占有率和经营效率方面发挥显著的协同效应。美的计划将在品牌、技术、营销和团队方面继续投资,以充分实现此业务的潜力。”双方在合作公告上说。
出海并购,中国企业走过的路并不平坦
无独有偶,今年1月15日,中国另一家电巨头海尔宣布与美国通用电气签署了合作谅解备忘录,双方将在全球范围内合作。同时,青岛海尔股份有限公司将整合通用电气的家电业务,通用电气将从海尔获得54亿美元的现金对价。
实际上,不仅仅是家电业,近两年来,中国制造一笔笔巨额海外并购在不断刷新纪录。2015年3月22日,中国化工宣布将以71亿欧元收购全球五大轮胎生产商之一的倍耐力大部分股权。7月1日,中国化工收购倍耐力的交易获得了欧盟反垄断审查机构的批准,最终于8月11日完成交易。2014年10月,联想集团完成29.1亿美元收购谷歌旗下摩托罗拉移动的交易。2014年5月8日,上海电气与意大利国家战略基金FSI签署股权转让协议,出资4亿欧元向FSI收购意大利燃气轮机生产企业安萨尔多能源公司(AEN)40%的股权,成为AEN唯一具有产业背景的股东。
普华永道中国企业并购服务部合伙人路谷春表示,2015年,中国企业战略投资倾向于执行外延式的增长策略,更注重追逐技术、品牌。“2015年,中国大陆企业海外并购交易数量增长40%,相信在未来几年会持续看到这样的增长速度,中国的大型跨国企业开始走向世界舞台。”
在中国制造已经完成的海外并购中,很多国外的品牌、团队、独立运营权都得以保留。“十多年前很多并购,中国企业还没有太多经验。收购之后,希望马上就施加自己意志,改变对方企业,结果可想而知。”刘步尘说,而现在的收购能够实现更好的文化融合,避免“溶血反应”。以吉利收购沃尔沃为例,收购完成后,后者的经营状况比原来还要好。
如何在全球制造业版图上树立“中国范儿”?
“美的”再知名也仅限于中国本土市场,“东芝”则代表了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日本品牌。虽然前者市场规模已远超后者,但无论是品牌影响力,还是科技水平,中国制造与全球先进制造业尚存差距,这是必须承认的事实。
业内人士认为,当前,德国“工业4.0”、美国“先进制造伙伴计划”和日本“再兴战略”等战略措施不约而同出台,发达国家希望通过技术进步和产业政策调整重获制造业上的竞争优势。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制造业巨头迈向全球,更需要加强产业上的全球布局,加强国际交流合作,积极利用全球资源和市场,以期在全球制造业新的竞争形势下,通过强强合作,形成新的比较优势。
国家发改委对外经济研究所国际合作室主任张建平认为,中国制造业频频走出去有其内生动力。一方面中国已经成为全球制造业中心,但另一方面中国制造业大而不强的问题仍然非常突出。这跟当前中国制造业在全球的地位是不匹配的,中国制造业所存在的薄弱环节,必须要在参与全球制造业资源整合中得以解决。
这个过程同样是全球共享中国制造业发展成果的过程。“中国企业‘走出去’的过程将不仅能向全球提供更优质产品,也会给很多国家带来新的发展机会。”张建平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