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丝路首页
一带一路国家级信息服务平台

全球科学家献策“一带一路”:让科技创新成为“推进剂”

来源:新华社 责任编辑:顾雯丽 2016-11-09 14:28:00

新华社信息北京11月9日电 (记者董瑞丰) 科技界参与“一带一路”建设,中外科学家该从哪个领域入手?7日至8日,来自全球近40个国家和地区的350多名科学家共聚2016“一带一路”科技创新国际研讨会,就如何加强跨国合作、拓展合作深度建言献策。

合作突破:生态环境成关切点

“一说到生态环境、区域可持续发展,大家都很关心。”中国工程院院士孙九林说。孙九林是著名的资源学家,他告诉记者,中国与俄罗斯、蒙古及中亚各国在生态环境研究领域已有十多年的合作历史,科学家们下了很大工夫研究所在地区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

俄罗斯科学院副院长弗拉基米尔·伊万诺夫曾对鄱阳湖和贝加尔湖做过比较学研究,他表示,中俄两国在农业、气候变化、治理荒漠化等问题上都有很大的优势互补与合作空间,应加强交流。

哈萨克斯坦科学院院长穆拉特·茹林诺夫说,“一带一路”的倡议非常有远见,但仅凭一个国家无法承担所有责任,各国科学家要在生态环境等多个领域展开更深入合作。

提供智慧:“一带一路”离不开科学智库

“第三极”环境计划是中国科学家牵头发起、全球知名的一项科学计划。计划参与者、德国科学院院士福尔克尔·莫斯布鲁格说,“第三极”指青藏高原及周边地区,这里的生态变化会很大程度影响周边国家以至全球的生态系统,应该引起广泛关注,“在‘一带一路’建设中,人与自然需要和谐共处”。

国际山地综合开发中心副主任夏尔马说,缺乏对沿线国家地理环境及生物多样性的信息掌握,是“一带一路”建设面临的挑战之一,各国科学家应当加速科技合作与创新,填补这些信息空白。

培养人才:合作增添“新名片”

2015年尼泊尔大地震,中国科学院加德满都科教中心组织国内一流专家团队赶赴现场,为灾后重建、减灾防灾提供了当地急需的关键技术支撑。

中科院围绕“一带一路”打造的科技合作网络与平台,已经成为进一步推动我国“一带一路”建设的“新名片”。中科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大学副校长吴岳良说,有规划地把科技和教育纳入“一带一路”建设框架,让跨国合作更有针对性,同时也拓展了合作机制。

“中斯科教中心现在已是协助斯里兰卡政府应对国内不明原因慢性肾病的关键科技力量,”中斯科教中心合作方代表、斯里兰卡城市规划与供水部常务秘书赫蒂阿拉奇说。

据介绍,中科院未来计划充分利用“一带一路”国家科学院科技论坛,形成科学家联盟,成为引领“一带一路”地区科技合作和创新发展的核心领导力量。

相关推荐
西安高新区发布若干举措助力西安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建设

4月25日,西安高新区发布《西安高新区2025年“打造世界领先科技园区 助力西安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若干举措》,相关举措从关键技术突破到产业生态优化,从人才引育到成果转化,全方位打通创新链条,助力西安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建设。

中国(安徽)科交会征集科技创新成果数量创历史新高

第三届中国(安徽)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交易会将于4月26日-28日在安徽省合肥市举办。来自全国各地的创新主体和投资者将在现场直观感受一个充满生机的创新生态,以及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带来的时代“热浪”与机遇。

中关村论坛期间,陕西专家共话科技创新——为高质量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2025中关村论坛年会期间,西北工业大学资产公司董事长、国家大学科技园主任符新伟,陕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副校长董梅,西安天翼智飞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教研部负责人熊江荣分别参加科技转化、人才培养等相关主题的平行论坛,与海内外专家学者共商人才培养大计。3月29日,记者围绕科技人才、技能人才培养等热点话题,对他们进行了专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