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信息北京2月25日电(记者孙欢杰 邱俊)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推进,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走出国门开展海外投资。但企业海外投资不仅会面临政治风险、汇兑、经济政策变化等经济风险,企业本身的财产和员工人身安全也同样面临风险,这为保险企业“走出去”提供了广阔的海外市场需求。专家指出,保险企业要积极地“走出去”,开拓海外市场,满足“一带一路”海外投资的保险业务需求。
首都经贸大学教授、中国保险学会常务理事庹国柱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目前很多国外的保险公司在中国都设有分支机构,很多在中国投资的外资企业都更倾向于选择本国的保险公司,因为他们对相关的法律制度、理赔程序等都更为熟悉。
但中国保险业发展历史相对较短,海外发展经验不多,国外分支机构也比较少。据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简称“中国信保”)国别风险研究中心主任王稳介绍, 目前中国保险企业的国际化水平较低, 海外保险业务的供给明显不足。尽管中国信保、中国人寿、安邦保险等在海外设立了分支机构,但都还处于起步阶段,没有形成潮流。
王稳表示,目前中国保险企业“走出去”面临诸多问题,例如企业对国外环境、文化背景以及“一带一路”的市场需求不甚了解,自身定位模糊,“走出去”意识不强,缺乏对“走出去”的战略性布局和规划等。 此外,在海外从事保险业务相比在国内的业务要面临更大的风险,企业在人才储备,产品储备和信息储备等很多方面都准备不足。
“在‘一带一路’的背景下,中国的保险行业需要加快步伐,为其投资、贸易事业提供相关保险服务。”据庹国柱介绍,目前中国企业“走出去”面临两类风险,一是经济风险,包括外汇管制、汇兑、经济政策变化等,另一类则是政治风险。因此,商业保险公司在企业海外财产、人身业务保险等领域有着很大的开拓空间。
截至2014年末,中国保险业保费收入突破2万亿元大关,前十位财产保险公司保费收入也达6494.6亿元,但以出口信用和财产保险为主的中国信保保费收入为181.2亿元,占财险市场份额为2.4%,占全部保费收入仅为0.9%。这说明中国海外项目的信用保险覆盖率还比较低,潜力有待挖掘。对此,王稳提出如下建议:
――加大对中小企业在海外项目投保方面的支持力度。由于出口信用保险属于政策性保险,有政府的资金支持,而能够参保的往往是国有大中型企业,中小企业参保面临的门槛相对较高。
――提升对海外保险业务的认识。当前,无论是海外投资企业还是保险公司对出口信用保险、海外投资保险等业务都缺乏认识,这是保险覆盖率较低的原因之一。
――加强国家层面的顶层设计。目前国家在“走出去”方面缺乏顶层设计、顶层机构,缺乏一个专门的政府协调部门来为企业“走出去”提供政治风险、文化信息、信用信息、金融支持等服务。
――加大信用学科体系的建设。信用市场作为出口信用保险产业链上的重要一环尚培育不足,中国的信用体制建设落后,不能为保险企业的海外发展提供良好的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