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丝路首页
一带一路国家级信息服务平台

“一带一路”对外传播应如何化解文化冲突与误解

来源:一带一路百人论坛 责任编辑:顾雯丽 2016-10-24 10:47:00

自从中国政府推动“一带一路”愿景与行动文件发布后,有关该倡议的信息时时见诸中外媒体,成为世界各国热议的话题。我们希望看到“一带一路”助推中国与沿线国家加强经贸合作、促进人文交流,与沿线各国携手发展。不过,我们也必须清醒看到,由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上有四种文明、上百种语言并存,巨大差异往往容易带来误解和摩擦。

对外传播和文化沟通中的冲突

跨越文化的边界去推动交流,并不是今天才出现的难题。中国在“一带一路”进程中的纷扰可以从国人喜爱的古典名著《西游记》中学到不少教训。唐僧远赴西天取经经历九九八十一难,其实也显示出对外传播和交流中的不足。例如唐僧三名徒弟此前均是威震三界的英雄,但沿途中的国家和埋伏的妖怪对此大多不知,要是一开始就听说齐天大圣孙悟空在为唐僧保驾护航,可能许多妖怪就不会知难而上,那么取经也就不会如此坎坷。另一方面,唐朝启动远途取经工程时,对于别国情况和国际趋势的了解也非常欠缺,如果事先知道某些国家不欢迎和尚、女儿国对男人极度渴求等等信息,便可以避开一些不必要的挫折。此外,在讲述唐僧的故事时,中国和西方的“话语体系”也互不融合,“西天”对唐僧的描述是如来佛祖弟子金蝉长老投胎,身份尊贵;而中方对唐僧的描述却是父母双亡,流落寺庙,苦孩子翻身的励志故事,对于提升沿线国家对唐僧的尊重几乎没有起到正面效果。

我们看到类似的问题也出现在今天“一带一路”的对外传播和文化沟通之中。中国的政府机构、媒体对不少国家的社会、政治状况缺乏全面了解,导致宣传沟通的效果受限;以及在对外传播中抓错重点,过于突出中国如何在艰难背景下实现工业崛起和实力的增强等,反而引发了不少国家的抵触和警惕。

在“一带一路”启动的最初,有不少国家公开质疑中国此举是“朝贡制度”的翻版,是建立新的霸权主义,甚至是“围堵”他国,经济殖民。近期随着中国经济增幅下滑,海外又出现了关于中国是否自身难保,有没有足够经济实力推动“一带一路”的怀疑。部分海外舆论之所以对“一带一路”倡议进行抹黑,一方面是利益冲突下的考虑,另一方面也由于中国在对外传播上依然沿用较为陈旧的套路和手段,缺乏宣传吸引力,容易不自觉地激化文化冲突。

三个着力点消除各种误解

中国未来在进一步推动“一带一路”建设中,要减少理念和文化冲突,寻求与沿线国家和文明的包容共生,至少应当在以下三个方面着力,消除外界对“一带一路”倡议的各种误解,为“一带一路”建设营造更加良好的国际环境。

首先,要促进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沟通和理解,需要政府、智库及文化界各机构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历史展开研究,建立丰富的知识储备;在对外传播中则要摒弃过去在国内惯常的单向“灌输式”传播模式,更多从对方角度考虑,加强双向互动、双向沟通,以形成良性互动的合作格局。

具体而言,在“一带一路”的文化沟通方面,中国可先对与沿线国家有近似性的少数民族进行传播、交流,在讲述中国故事中更为偏向软性、感性的故事,促进感情的交流,同时展示中国文化深厚底蕴。另一方面也应加强双向传播,即除了对外传播外,也多向国内传播,向国人宣传其他国家的优秀文化,增加国民对这些国家的了解和兴趣,这才能实现文化上的包容、相互促进和共生。

在对外解说别国关切的中国问题时,则要学会从对方的角度和话语体系去考虑。例如,在中国是否有实力继续推动“一带一路”问题上,中国官方机构和媒体就应当采用外界易于理解的财经语言和角度,以充分的案例和理据证明,即使中国经济遭受多种因素冲击,2015年仍以占全球约14%的GDP总量创造了占全球约25%的经济增量,对全球经济做出超额贡献;中国经济增速放缓既是经济规律的展现,也是中国政府主动调控的结果,并不影响推动“一带一路”的能力。

第二,文化的沟通需要创新思维来营造不同文化“共生”的环境,中国必须警惕自身居高临下的优越感或是炫耀实力。

中国的文化,要与其他文化长期共生,需要有创新思维,其中澳门特区成功结合两种不同文化而创造出第三文化的经验值得借鉴。在澳门,由不同种族、不同习俗、不同信仰和不同文化的民众,以其各自的方式,各美其美,美美共生,诞生了既不同于中华文明,又迥异于西方文明的多元、包容、和谐的“澳门文化”。在“一带一路”的建设过程中,中国尤其要避免将本国置于高高在上的地位,而是要以“双向车道”的平等、互利的态度,让中华文明与沿线国家的不同文明之间,各美其美,共生共荣,并且采用创新的思维,主动将多种文化进行大融通,创造出互相促进、互惠互利、合作共赢的新文化。

对于某些国家来说,中国在推动“一带一路”进程中,尤其应避免表现出经济上的优越感。无论是国与国之间,还是一国内部,炫耀优越感大都有害无益。以美国为例,美国常以经济上的、文化上的优越感,从高高在上的角度对众多国家的制度、经济和文化等领域指手画脚,常遭他国民众的诟病、反感和抵制。再以德国为例,当年柏林围墙倒下后,原西德大举经济援助东德,西德的民众、媒体因此产生强烈的优越感,不但以“恩主”的心态与原东德民众交往,更对前往柏林旅游的原东德游客,打出“柏林不爱你”标语及出言侮辱甚至是投掷物品攻击游客,当时引发了不小的风波,不少东德民众至今心灵伤痕仍未抚平。随着中国国力的大幅提升,部分国人信心也开始膨胀,对于境外旅游、购物这种互利互惠的举措,不少人也以“恩人”心态看待对方。这不仅容易引发与当地民众的冲突,也在国际媒体大幅渲染后,对国人形象有所损害。

当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其中不少国家在科技、文化和经济等领域较中国落后,且部分还需中国经济援助。因此中国需要特别注意收起优越感,摒弃高高在上的心态,以平等的、友善的、互助的、合作的姿态与沿线各国民众交往、交流,同时对沿线国家保持“文化包容”,展现容忍、谅解的气度。这不但可对外展现中国大国国民风范,更可为中国企业、国民“走出去”,营建一个更加和谐的营商环境。

第三,中国要展现出大国气度,以身作则,发挥“规范性力量”,传播中国的道德规范和价值准则,以此进一步赢得沿线国家的认同、信任和尊重。

英国、美国的崛起,分别以“自由贸易”、“民主人权”作为价值体现,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将会带给世界什么价值规范?不少国人认为,和平发展、互利共赢、开放包容、互学互鉴是中国带给世界和平与发展的核心价值观。那么,该如何把中国的价值规范完整体现在世界各国民众面前?对此,欧盟的经验可以借鉴。欧盟的核心价值规范可归纳为:和平、自由、民主、法治和尊重人权,欧盟各成员国通过各自官方机构的对外活动,运用“五扩散”(无意识扩散、信息扩散、程序扩散、转移扩散和公开扩散)的方式,有意识地积极在国际舞台上推行自己的价值观和展示自己的规范力量,此举不但获得了世界范围内的广泛认同,令世界各国看到不同于美国的另一种价值取向,也为欧盟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更大的影响力奠定了基础。因此,在对外传播中要向世界展现“一带一路”的价值规范,除了国人须进一步在人类和平与安全、国与国之间平等与团结、经贸上的自由与公平以及人类权益的捍卫等方面,展现出胸怀天下的雅量、气度和以身作则之外,中国的媒体和研究机构,也应在对外交流、合作中,通过“五扩散”发挥“规范性力量”,以此推广该倡议的核心价值观。

要认识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民族不同、信仰不同,要求不同,经济发展阶段不同,中国要与沿线诸国互利互惠、共同发展和实现共赢,充满挑战,也藏有变数。“一带一路”倡议应建立在促进情感交流,化解文化冲突的立场之上,为中国与沿线国家的经贸、金融和政策等方面的互联互通搭建好一座桥梁。

作为这一倡议的发起国和主导国,中国必须增强对沿线国家的了解和双向的交流,同时在交流中注重展现大国国民风范,摒弃优越感和居高临下的心态,并且以身作则为“一带一路”树立起一套道德规范和价值准则。重视交流,重视共生,展示善意,展示诚意,这才是中国在进行“一带一路”对外传播中,化解沿线国家误解和文化冲突的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