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丝路首页
一带一路国家级信息服务平台

中国与东盟四国贸易便利化难题亟待破解

责任编辑:胡章俊 2016-04-22 16:06:00

新华社信息南宁4月22日电(记者唐荣桂) 中国-东盟自贸区建成以来,贸易量迅速增加,贸易便利化的提升有助于中国与东盟实现经济与贸易的更快发展。近年来,中国与大湄公河次区域(GMS)内的柬埔寨、老挝、缅甸、越南四国的贸易便利化水平不断提高,但也面临通关环境差、口岸基础设施落后、运输网络一体化程度低等难题,需要通过加强各国之间的协调,加快口岸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对外贸易法律体系等破解。

广西大学中国-东盟研究院海上丝绸之路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李好认为,随着中国-东盟自贸区升级版、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RCEP)谈判的即将完成,中国与东盟的贸易将进入“后关税时代”,阻碍贸易自由化的关税及非关税壁垒正在大幅消减,但繁琐的通关手续、落后的口岸设施、不统一的跨境贸易规则等将成为进一步推动中国与柬、老、缅、越四国合作的主要障碍。

第一,通关环境有待改善。课题组发放的调查问卷统计显示,有 64.4%的企业认为“海关清关程序”是影响贸易便利化的最大因素。双边政策法规标准不统一导致通关不畅,柬、老、缅、越四国机构林立,职能比较分散,与中国的检验检疫法律法规不同,技术标准差异大,这导致了重复检验检疫等问题。另外,进出口手续缺乏竞争优势。世界银行 2015 年的研究报告显示,中国与柬、老、缅、越四国都存在着进出口文件数量过多,自由化程度有待提高的问题。

第二,规制环境较差。规制环境涉及法规、政策与制度的规范性和透明性。课题组走访企业发现,柬、老、缅、越四国行政机关制定的一些规范性文件往往只是内部传达或通知,进出口商难以及时知悉相关政策。同时,四国执法机关的执法标准并不统一,且存在随意执法,这些行政障碍增加了贸易成本,阻碍了货物的便利流通。

第三,口岸效率较低。基础设施落后,使得部分物流通道有道不通或者通而不畅,通道功能未能实现最大化有效发挥,互联互通效率低下;运输网络一体化程度低,主要的物流节点以及物流通道缺乏有效的衔接和配制;物流标准参差不齐,中国与东盟各国的物流标准目前仍是各自为政,尚未形成统一的物流标准体系,造成物流过程由于换车等技术障碍而中断;口岸建设人力、资金和技术存在投入不足,广西和云南口岸通道众多,口岸功能不断拓展,使得目前口岸海关、检验检疫和边防检查人员的编制、办公条件难以满足口岸安全和通关便利化工作的需要。

第四,商务人员流动不便。目前频繁的申请签证阻碍了商务人员的便利往来。课题组调研发现,柬、老、缅、越四国企业认为,中国政府对商务人员流动的规定和程序比较规范,不存在乱收费等现象,但是耗时较长,手续比较复杂和烦琐。中国企业则认为老挝提供了较为宽松的签证政策,希望柬埔寨、缅甸能进一步简化签证手续。

有关专家建议,要进一步提升中国与柬、老、缅、越四国的贸易便利化水平,破解贸易“肠梗阻”,需要从通关一体化、完善基础设施等方面努力。

首先,探索通关一体化改革。李好表示,各国应加强海关的合作和政策协调,成立专门的贸易便利化磋商中心,共建中国-东盟跨境电商平台;推动双方在检验检疫方面开展更高层次的合作,利用中国-东盟质检部长会议平台和一系列双边合作协议,建立口岸疫情疫病防控体系及产品质量和进出口食品认证认可合作机制;进一步提升通关综合效率,推行前推后移和预归类、预审查等制度;积极推动北部湾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

其次,提升政府职能,完善贸易体系,创建和谐的贸易环境。各国政府应主动形成有效的信息沟通和决策协调机制,听取行业、企业的意见,改善对外贸易环境;完善贸易法律体系;提高法律法规政策和信息透明度与可获得性。

再次,完善口岸基础设施,提升口岸工作效率。利用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丝路基金等渠道筹措基金,加大对各国重要口岸基础设施和重要交通节点之间的投入;构建一体化物流网络;组建和形成中国-东盟统一的物流标准体系,在东盟标准与质量协商委员会的基础上成立统一的中国-东盟物流标准协商与管理机构;加强口岸信息建设,共同建设中国-东盟电子口岸服务平台,实现信息共享和互换。

最后,全方位便利商务人员流动。改进签证管理制度,放宽审批权,推行电子签证制度,简化商务人员申请签证的手续,设立商务人员在区域内一国或多国多次往返的签证制度。

需要指出的是,在推进与柬、老、缅、越四国的贸易便利化的过程中,中国需要发挥引领作用,积极协调各国的贸易便利化政策和措施,为四国改善基础设施、加强海关合作、改善贸易环境等提供技术和资金支持,推动贸易便利化政策和措施的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