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信息北京2月23日电(记者段靖)两年多来,在中国与沿线国家的共同努力下,一批又一批“一带一路”项目落地,“中巴经济走廊”、“中白工业园”等旗舰项目顺利推进,一些重点项目得到了丝路基金等金融层面的积极支持。
在“一带一路”大框架下,卡洛特水电站等能源、交通、通信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是中国与沿线国家双边合作的重点,但鉴于基建项目一般投资金额都比较大,解决相关的长期融资需求,既需要政府的前期资金支持,也需要逐步引导企业参与、主导后期投资,但目前迫切需要一些旗舰项目的落实到位,以进一步提振投资者信心。
公路、铁路、隧道等基建项目具有投资金额大、回报周期长的特点,参与“一带一路”基建项目的中国企业融资需求很大,一般都需要长期融资,特别是比银行贷款更具期限优势的债券融资。尽管很多机构预测,整个亚洲地区基建需求在十几万亿美元,但相关融资仍集中在银行,主要是许多国家的政府和政策性银行,除去年中行发行的多币种“一带一路”债券外,很少有市场资金特别是债券市场资金参与“一带一路”基建项目。
穆迪大中华区信用研究分析主管、高级副总裁钟汶权认为,从投资者角度讲,这些基建项目前期风险比较大,但是同时也没有一些机制以及财务结构去规避风险,而且这种项目的长期稳定回报也看不到,比如像铁路或地铁,政府给一个有保障的回报,像票价达不到回报要求,可以提价还是有补贴等。“今年如果能有一些标杆性项目出来,市场资金参与就会好很多。”
钟汶权认为,银行贷款一般都在3-5年,银行很少会做长期贷款,债券融资是更好的选择。“债券市场是追求长期稳定回报的,这些基建项目的融资需求与他们的资金用途是相匹配的。但前提是,这类债券有一定的结构和条件,比如说风险值比较低,让大家知道有长期稳定的回报等,这样的话就可以吸引到一批资金。”
然而,很多项目都在前期阶段,而通常基建项目风险最高的时期就是建设期,有可能是投资问题,也有可能是时间有所延误,比如隧道在挖掘过程中出现文物、当地天气因素等都有可能影响建设周期,项目建成之后融资就比较容易。钟汶权建议,如果前期有亚投行、亚开行等有实力的投资者参与“一带一路”建设项目融资,就容易增加投资者信心。
“比较可行的做法是,世界银行、亚开行等机构可能前期会提供一定的资金支持,现在亚投行成立了,也可以通过亚投行融资。等到3-5年后,这些基建项目本身已经比较成熟了,届时再向(债券)市场融资。”
“也有一种做法是,亚开行等金融机构有某种程度的兜底,保障项目超资不会到什么范围。用他们牵头,我觉得就很重要,因为这些项目都是政府项目,假如出了问题,债权人很难去跟当地政府谈判,所以我觉得亚投行的成立会辅助这方面的债券融资的发展。因为,亚投行本身可能会投资这些项目,而且因为有很多国家在里面,它对项目的影响力、监控会比较好,投资者会比较有信心。”
“一带一路”本身也可以助推债券融资的发展,但因为没有“一带一路”基建项目债券融资的先例,投资者无法通过风险承担、监管上的配合、项目的风险等判断回报率,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投资。在钟汶权看来,像亚投行这样的机构,现在可以正式开始投资“一带一路”相关基建项目了。“他们可以让市场了解他们是怎么做的,同时做相应的协调,但他们做的太多了也不好,做的太少又鼓励不到市场。所以,不同的机构、政府可以探索一个融资的模式,让适宜部门参加。”最终比较健康的发展是各方可以找到一个方向,通过政府的一些前期支持来让适宜的资金有出路,短期这些产业的资金可以出资,长期可以带动区域经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