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丝路首页
一带一路国家级信息服务平台

上海自贸区实现保税与非保税货物“同仓共管”

来源:新华社 责任编辑:顾雯丽 2016-12-20 15:57:00

新华社信息上海12月20日电 (吴宇、陈君言) 近两年来,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试点“货物状态分类监管”,实现了保税与非保税货物“同仓共管”,使得上海自贸区成为国际国内货物自由中转的综合物流服务平台,提升了外贸企业的运营效率和竞争力。

据上海海关统计,截至目前,上海自贸区“货物状态分类监管”业务试点企业已有35家,两年来累计完成国内货物进出区1.2万票,货值近30亿元人民币。其中今年前11个月运作1万余票,货值近20亿元,比去年同期分别猛增10.8倍和3.8倍。

以上海元初供应链管理有限公司为例,过去从国外进口奶粉,一部分进入保税仓库,一部分进入区外仓库,两个渠道都要运营,都要产生成本。从2015年采用“货物状态分类监管”业务模式以来,通过整合区内外仓库,有效节约了运营成本,企业利润实现了30%以上的增长。

上海海关指出,“货物状态分类监管”业务模式需要对试点企业的软硬件进行升级改造,才能实现对货物进、出、转、存情况的实时掌控和动态核查,在此基础上方可实现保税仓库增加非保税货物“同仓共管”的功能,帮助企业建立“一个仓库、一个系统、一套设备、一套人员”的运营新模式。

在上海自贸区“货物状态分类监管”改革初获成功后,上海海关目前正进一步支持外贸企业通过对不同状态货物的一体化运作统筹,打通内外贸业务壁垒,吸引更多中小微外贸企业参与试点。

货物状态分类监管制度的主要内容是口岸监管部门根据保税货物、非保税货物、口岸货物等三类不同货物状态,进行分类监管,提高通关速度,降低监管风险。

相关推荐
经济大省新亮点丨创新引力更是营商磁力——上海持续成为外商投资热土

今年1月至6月,上海新设外资企业超过3000家,实际使用外资超过85亿美元。截至目前,上海的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外资研发中心累计分别达到1042家和605家。在国际经贸秩序不稳定性和不确定性明显增大的背景下,上海以合作创新引力和营商环境磁力,持续成为全球外商投资的首选地。

便利境内外人员入区出区《上海东方枢纽国际商务合作区管理办法》施行

《上海东方枢纽国际商务合作区管理办法》8月1日起施行,对便利境内外人员入区出区、便捷行李物品和货物管理等作出明确规定。

财经聚焦|迈向更高能级!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加速建设

在中央金融委员会6月18日对外发布《关于支持加快建设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意见》后,一系列金融政策举措渐次落地,推动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竞争力和影响力不断增强,能级持续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