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信息北京2月13日电 (记者任沁沁、孙晓辉、王建华) 世界最大农产品进口国中国决定健全进口农产品“双反”和保障措施法律法规,以构建公平竞争的农产品进口市场环境,保护本国农业产业的正当利益。
本月5日印发的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作出部署:健全农产品贸易反补贴、反倾销和保障措施法律法规,依法对进口农产品开展贸易救济调查。
受访的农业国际贸易问题专家说,在高度开放条件下,中国必须健全公平竞争的农产品进口市场环境,以维护中国农业产业安全和促进农业持续稳定发展,而完善进口农产品贸易“双反”和保障措施法律法规是其中的关键。
世界贸易组织允许其成员在进口产品倾销、补贴和激增等给其国内产业造成损害的情况下,使用反倾销、反补贴和保障措施等贸易救济措施,保护国内产业不受损害,以维护国际贸易正常、平等的竞争秩序。
反补贴、反倾销和保障措施是符合世界贸易组织规则的贸易救济主要工具。
按照世贸组织规则,中国初步建立了包括反补贴、反倾销和保障措施的贸易救济法律法规,并据此开展了一些贸易救济实践。
2001年11月底,中国政府颁布了《反补贴条例》《反倾销条例》《保障措施条例》,三大条例沿用了WTO规则的结构框架和规定。为配合三大条例实施,2002和2003年,中国有关部门还颁布了一系列法规规章。
由于政府机构改革,中国政府于2004年3月底发布了关于修改三大条例的规定,将贸易救济主管机构统一改为商务部,并增加了“公共利益条款”的规定。
同年7月,《外贸法》修订实施,其第八章是关于“对外贸易救济”的规定。至此,中国形成了一法律、三条例、多规章的农产品贸易救济法律法规体系。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农业贸易问题专家程国强说,现有的农产品贸易反补贴、反倾销和保障措施法律法规体系尚不够完善,主要包括,立法的层级较低,与其他相关法律的衔接不够紧密,法律法规的结构较为分散,不少内容较为陈旧,配套规定也较为缺乏等等,不能充分保护中国的农产品贸易利益和农业产业安全。
他表示,中国迫切需要在符合WTO规则的前提下,尽快对农产品贸易反补贴、反倾销和保障措施法律法规,系统性、针对性地加以健全完善,以适应国情变化和国际农产品贸易新形势。
目前,尽管中国至少有7种主要农产品的产量位居世界第一,但根据世界贸易组织的数据,中国2011年首次超过美国,成为全球最大的农产品进口国,并以不到世界平均水平四分之一的关税税率,成为世界上农产品市场最开放的国家。
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指出,中国农业的主要矛盾由总量不足转变为结构性矛盾,突出表现为阶段性供过于求和供给不足并存。
农业国际贸易问题专家表示,国际市场是优化国内农产品供给结构的一个必要手段,但是必须依法阻止出口国对其出口到中国的农产品进行补贴倾销,避免损害中国的农业产业安全。
以粮食为例,中国的粮食产量在2016年以前实现了“十二年连增”,年产量产能已超过6亿吨,粮食库存处于历史最高水平,部分地区出现“卖粮难”现象。
同时,由于存在较大价格差,国外价格低廉的粮食进口大幅增长甚至超量进口,冲击着国内市场,开始出现“粮贱伤农”的外部压力,挤压了国内生产者的生存空间,给中国粮食产业安全带来挑战。
2015年中国粮食产量达创纪录的6.2亿吨,而消费量约为6.5亿吨,需要进口弥补缺口0.3亿吨,但实际进口量却高达1.3亿吨,相当于超量进口1亿吨。
在2015年的全球粮食安全指数排名中,中国综合排名仅为第42位。
这些最新情况显示,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和农产品市场高度开放之下,高产量、高进口和高库存的“三高”压力,正冲击着中国的粮食安全。
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副院长郑风田说,市场全面开放使中国农产品与国外农产品短兵相接,价格涨跌与国际市场趋同,享有补贴的低价国外农产品大量涌入,抑制和打压着国内农产品价格。
农产品的大量进口使国际农产品供需剧烈波动情况也会快速传导到国内市场,进一步加剧国内农产品供需波动和市场风险。此外,大量进口和外资对特定产业的过度进入也导致国内部分农产品的产业控制权和定价话语权削弱。
譬如,大豆、植物油、大麦等产品的大量进口,降低了中国的自给水平;由于全球产业链掌握在少数跨国公司手中及外国资本的进入,作为买方的中国正在失去相应的定价话语权和产业控制权。
中国食品(农产品)电子商务研究院发布的《2015—2016年中国粮食安全(评估)发展报告》显示,中国粮食行业安全状况不容乐观:小麦基本安全或弱安全;稻谷基本安全或弱安全;玉米供过于求不安全。而食用油、花生、大豆进口率太高不安全。
郑风田表示,“双反”和保障措施是维护中国农民利益的重要举措,是保护农业生产的关键工具,避免补贴倾销、攫取市场的国外农产品大量涌入而损害中国农业产业安全。
中国健全农产品贸易“双反”和保障措施法律法规,对减缓国外农产品对国内同类产业的冲击产生积极影响,也对各种原因下形成的高对外依赖度品种,例如大豆、豆油等价格走势产生重要影响。
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翁鸣说,这是战略上的一次调整,有助于改变长期以来中国与部分国家在农产品贸易中的不利局面,有利于提高中国在国际农产品贸易体系中的地位和影响力。
他说,从更长远看,中国农业产业未来发展,不仅要砌牢防火墙,还要通过提升科技水平和劳动生产率等,增强自身整体实力和国际竞争力。(参与采写记者:张志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