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丝路首页
一带一路国家级信息服务平台

加强语言服务业供给侧改革助力中企“走出去”

责任编辑:张斌 2016-04-25 15:07:00

新华社信息北京4月25日电(记者李江涛)在中国资本日益发展壮大、中国企业“走出去”步伐不断加快的同时,语言服务(包括外语翻译和本地化服务)的重要性日渐凸显。然而,当前中国企业“走出去”语言服务面临三大问题,需进行语言服务业供给侧改革。

--语言服务是实施“走出去”战略的基础工程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英语学院和国际语言服务与管理研究所23日在京发布《中国企业“走出去”语言服务蓝皮书》。蓝皮书负责人、对外经济贸易大学英语学院院长王立非说,我国企业“走出去”的首要问题是与不同语言文化的用户交流,并且对产品和服务内容以当地用户的语言营销。我国一些行业和企业由于不重视语言服务,在跨文化交流和对外贸易中,蒙受了巨大的经济损失,不仅损失了国际市场份额,也损坏了企业形象和品牌。

他说,随着中国资金与中国企业“走出去”,带动中国技术“走出去”,最终需要中国标准“走出去”。目前,日本、韩国、德国等国家标准英文化率在40%至70%,这些国家标准的英文版等同国际标准或高于国际标准,成为本国企业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基础工程。而中国标准英文化率不足5%,存在巨大差距。

王立非认为,对于“走出去”的中国企业而言,要在国际市场上构建自己的标准体系,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中国标准“走出去”一方面让中国标准走向国际,成为国际标准,在全球范围得到推广和使用,具体通过主导或参与制定国际标准的形式予以实现;另一方面,通过标准互认、标准授权使用等方式让中国标准在其它国家推广使用。

--中企“走出去”语言服务面临三大问题

“十三五”期间,中国将持续提升对外投资水平,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中国资本也在持续为世界经济的复苏和繁荣贡献力量。商务部统计数据显示,2014年开始中国已成为资本净输出大国,并且资本输出的势头强劲。

调查显示,目前中国企业“走出去”在语言服务方面主要面临三方面问题:一是由于企业大都需要将语言服务外包,而目前国内的语言服务市场良莠不齐,由于没有权威认证和客观的标准。因此,企业在选择语言服务的供应商时带有较大的随机性,导致试错成本较高。

二是企业内部一般没有专门负责翻译业务的人员,这些人员需要既懂得目标国的语言,又懂得专业技术。大多数企业临时指派学过外语的人负责翻译业务,缺乏连续性和专业性。从国外经验来看,一般企业都设立独立部门或专门人员负责翻译业务。

三是很多企业对翻译及本地化服务重视程度不够。由于没有将语言服务的预算计算到产品研发成本中,导致一旦需要语言服务,时间和成本都很紧张,无法获得好的成果,对企业走出去产生不利影响。

三大战略

--亟需进行复合型语言服务人才培养

调查报告显示,2015年,中译外的语言服务需求已超过外译中的需求,这与从2014年开始中国已由资本输入国变成资本净输出大国的局面相呼应。

中国企业在开展对外贸易、投资、并购、工程承包、跨境电子商务等业务时,对语言服务的需求不断增加。语言服务业是全球化和信息化快速发展背景下,形成的高需求、高增长性的新兴服务业。王立非说,“经过测算,预计我国企业在‘走出去’的过程中,语言外包服务产业的产值将达到百亿元规模,实现语言服务业的供给侧改革,将成为‘十三五’期间拉动GDP和就业的一个新增长点。”

目前国内语言服务业的一些弊端也不容忽视。“由于没有充足的预算,很多企业在进行语言服务外包时,上来就先压价。”对外经贸大学国际语言服务与管理研究所副所长崔启亮说,语言服务不同于工业生产,是个性化服务,无法通过规模化生产来降低成本。“我们在调查中发现,目前局部翻译市场存在着恶性竞争、价格和价值倒挂的现象,翻译作为一种增值服务的价值并没有完全体现出来。对于企业而言,从产品研发阶段,就应将翻译成本考虑到其中,出色的语言服务将为企业‘走出去’锦上添花。”

“很多人觉得会外语就肯定能做翻译,做好翻译就能提供优质的语言服务,其实这是一个误区。”王立非认为,会外语仅仅是做翻译的一个基本前提条件,一个成熟、高水平的翻译人才需要经过系统专业的训练,还要在实践中不断积累经验。调查显示,一个满足企业需求的优秀的语言服务人才,是集外语、专业知识、本地化和信息化技能于一体的复合型人才。

王立非表示,这对全国各开设翻译课程专业的高校提出了明确的人才培养要求。目前全国开设翻译专业硕士(MTI)的大专院校超过200所,看似不少,但是真正满足企业需求的人才不是过剩,而是远远不够。调查结果显示,很多企业都对复合型的高端语言服务人才求贤若渴,“有多少要多少”,市场需要什么样的服务,就意味着高校需要培养学生什么样的知识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