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丝路首页
一带一路国家级信息服务平台

“丝路文化”万里行 中国民间艺术走进非洲

来源:新华社 责任编辑:顾雯丽 2016-07-25 09:26:00

新华社信息开罗7月25日电 (记者王雪) 22日晚,尼罗河畔,一座象征中国丝绸之路精神和中埃友谊的中国泰山石,在中国、埃及以及其他15个非洲国家官员与艺术家的见证下,坐落在埃及首都地标性建筑开罗歌剧院的庭院内。

这座“埃及文化地标”的揭幕,拉开了“中非艺术节中国日”的序幕,为2016“中埃文化年”再添一笔浓墨重彩。

21日,由埃及旅游部主办的第一届中非艺术节在开罗开幕。作为2016“中埃文化年”系列活动之一,包括中国、埃及以及其他非洲国家在内的17个国家在为期6天的活动中,将开展音乐、舞蹈、绘画、电影等方面的文化艺术展示交流活动。22日,丝绸之路生态文化万里行组委会举办中非艺术节的“中国专场”。包括埃及文化部长赫尔米·纳木纳、中国驻埃及大使宋爱国、埃及旅游部、文化部、文物部等政府部门代表和非洲各国艺术家代表出席活动。

“中埃友谊源远流长,在古代丝绸之路兴盛的时期,两国人民就建立了深厚的感情,”埃及文化部长纳木纳在活动致辞时说。

纳木纳说:“在中埃两国关系不断升温的背景下,我们迎来了中埃文化年及其框架下的各类活动,这对于埃及来说是一件幸事。”

当晚,中国民间艺术家带来了精彩的演出。中国戏法、舞剑、古筝等一系列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表演,将中国民间艺术的精华带到了中非艺术节的舞台上,台下观众连连叫好。

“中埃两国都是拥有灿烂古文明的现代大国,在古代的丝绸之路,我们用马和骆驼实现了商品、人文的交流,今天,我们拥有更先进的交通工具,更发达的通讯设备,因而我们应共同努力,将文化交流做得更好,让文化更好地为各国人民服务,”中国驻埃及大使宋爱国在致辞中这样阐释他对于中埃文化交流的理解。

皓月当空,在凉爽的夏日夜晚中,中非艺术节的“中国专场”不仅为观众奉上了舞台表演,在舞台周围,还有中国与非洲各国的民间绘画、手工艺品展示,以及主题为《中国人眼中的快乐埃及》摄影展。来自中非各国的艺术家与观众们徜徉其中,流连忘返。

一位叫做萨姆森·麦瑞萨的中年艺术家在现场忙着制作非洲特色绘画。他来自埃塞俄比亚,是画家和电影制作人,此次作为埃塞俄比亚的艺术家代表前来埃及参加艺术节。“中非艺术节将来自非洲和中国的艺术家汇聚在一起进行交流,增进了解,这个机会非常宝贵,为我提供了许多艺术创作灵感,”他说。

今年47岁的埃及民间艺术学者穆罕默德·纳吉姆对新华社记者说:“中埃文化年带来了许多交流机会,其中关注中国民间艺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交流活动我还是第一次参加,让我受益匪浅。”

说起民间艺术,“中非艺术节中国日”主办方丝绸之路生态文化万里行组委会秘书长张明说,民间艺术汲取了人民在生活和劳动中的智慧,是一个国家文化的深层积淀。“古代丝绸之路建立起了中国联通世界的网络。在中国与世界联系日益紧密的今天,在我国‘一带一路’倡议的引导下,希望中国的‘丝路精神’发扬光大,希望中国的民间艺术真正走向世界。

 

相关推荐
“非洲英语国家旅游资源开发专题研修班”在京开班

4月10日,“非洲英语国家旅游资源开发专题研修班”在中央文化和旅游管理干部学院开班,来自安哥拉、赤道几内亚、毛里求斯、圣多美和普林西比、塞舌尔、赞比亚6国旅游领域26位官员和专家学者参加本次研修班。

非洲超50国逾400家实体店加入“群聊” 深圳企业绿色出海新增“快速通道”

为深化共建“一带一路”绿色产业合作,推动中国优质绿色产品走向国际市场,近日,一带一路环境技术交流与转移中心(深圳)与深圳绿色丝路国际商贸咨询有限公司正式签署合作协议。

国际观察丨中国农业技术解锁非洲“丰收密码”

近年来,中国农业技术跨越山海,以创新与务实为笔,在非洲大地书写从“靠天吃饭”到“技术赋能”的变革篇章。从杂交水稻掀起的“绿色革命”,到菌草技术激活荒漠生机,再到合作机制下的双向奔赴,中非农业合作正以务实举措解锁非洲大陆的“丰收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