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丝路首页
一带一路国家级信息服务平台

在多哥中资企业打工的“洋劳模”

来源:新华社 责任编辑:顾雯丽 2016-12-15 10:57:00

新华社信息洛美12月15日电 (记者张改萍) 在西非国家多哥,有近20家中资企业,它们为当地创造了4000多个工作岗位。年终岁末,一群普通的多哥“劳模”13日喜气洋洋地站在中资企业当地优秀员工领奖台上,其中有翻译、田间管理员、会计,也有铲车司机……他们和中国人一道,在普通岗位上谱写着一曲曲中多友好一家亲的故事。

马乌努在中国路桥工程有限公司工作。他个头不高,黝黑的脸上总洋溢着灿烂的笑容。2007年,他拿到中国政府奖学金后就读吉林大学国际关系专业,2013年博士毕业后回到多哥进入路桥公司,在项目处做人力资源部经理助理兼翻译。

“公司领导非常信任我,从心里把我当朋友来对待,”马乌努兴致勃勃地告诉新华社记者,“而且我和中国同事处成了‘哥们儿’,大家互相帮忙,他们都亲切地称呼我‘小马’,我也称呼中国同事‘老王’‘老赵’……”

马乌努是地道的中国语言通,能听懂东北话、四川话等中国方言,语言上的优势使他在工作中游刃有余。除协调与当地人力公司的关系,处理施工现场语言沟通问题,马乌努还是初来多哥的中国同事工作和生活上的帮手。

“小马,帮我解决一下手机入网问题”“小马,帮我进城买个U盘”“小马,帮我和多哥人解释一下”……中国员工遇到诸如此类的问题都愿意找他帮忙。

“多哥当地流传着这么一句话:‘在中国企业一人上班,养活八口人。’小时候家里困难,免不了向亲戚讨要学费、生活费。现在,他们对我的工作很满意,我也开始帮助有困难的亲戚,”马乌努说,“现在我的两个表弟也被吸引来路桥上班了。”

工作几年来,马乌努已小有积蓄。前不久,他在项目驻地以北20公里处买了一块约300平方米的地皮。他兴奋地告诉记者:“等盖了新房,日子会越过越好!”

现年59岁的维亚奥则是一名在中企工作的老员工,他1985年进入中多公司阿尼耶制糖联合企业,成为一名甘蔗种植工,如今已晋升为负责150公顷甘蔗农场的片区管理员。平日里维亚奥管理40多名当地员工,农忙时节还加管100多名季节工,负责农场犁地、甘蔗种植、锄草、灌溉、施肥、喷药和收割等一系列田间管理工作。

“每每看到嫩芽一天天长高、变粗壮大,我也跟着高兴,好像自己的孩子一天天长大似的,”维亚奥说,“糖联对我们太重要了!它让我们得以养家,我们盼它一天天壮大。”

刚过50岁的韦迪卡是在多哥中资企业打工的另外一位“洋劳模”,由于技术过硬、视厂如家,他被援多哥农业示范中心的中国同事尊称为“大管家”。

韦迪卡2009年参与了农业示范中心基地建设,当时他还是一名建筑泥工。2012年他参加了首期农业技术培训,因表现突出、成绩优异被留在示范中心做技术员。

韦迪卡刻苦用功,不仅掌握了水稻、玉米种植中插种、育秧、撒播、催芽和病虫害防治的全活儿,还在农业示范中心开展的技术培训以及推广工作中挑起大梁。

韦迪卡说,中国农业专家手把手教当地人种植水稻、玉米和蔬菜,这里的农户非常高兴,也非常认可中国的种子和技术。中国人栽培的玉米、水稻产量比当地人栽培的高出一倍多。

“我非常珍惜这份工作,感谢公司给我的机会,我会继续努力做好自己的工作。和中国人一起工作能学到真本领,学到技术,多哥人以进中资企业为荣,”韦迪卡说。

马乌努、维亚奥和韦迪卡与成千上万在中资企业工作的非洲人一样,用辛勤劳动与聪明才智获得大家的赞誉,也为自己赢得了美好生活。

相关推荐
2024年中资企业招聘大会在南非举行

由南非-中国经贸协会举办的中资企业招聘大会16日在南非约翰内斯堡成功举行。

记者手记|亚马孙雨林中有个“中国小城”

苏里南首都帕拉马里博,隐栖在亚马孙雨林深处。从机场到市中心,沿路除了郁郁葱葱的雨林,还能看见各种中文招牌的超市、酒楼。市里的中国元素更是随处可见,还能不时听见孩子们的普通话,让人恍惚是从南美雨林“穿越”到了国内县城。

《中国新能源发展经验及中巴合作展望》线上讲座成功举办

《中国新能源发展经验及中巴合作展望》线上讲座于巴西时间21日上午成功举办。来自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的王伟胜总工程师担任主讲嘉宾,并与参会者进行了深入的互动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