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丝路首页
一带一路国家级信息服务平台

情系巴铁

责任编辑:王凡 2017-05-12 08:18:00

欢呼雀跃的同学们

欢呼雀跃的同学们

几个月前驶入塔尔,前路笔直顺畅,沿途是一望无垠的荒漠,闷热的空气压得眼皮抬不起来,偶尔见到几处人烟,忽然提起了精神,那一个个近乎赤身裸体、皮肤黝黑放光、在炙热的太阳下或放牛放羊、或沿街乞讨的孩童吸引了我。心想,教育的落后,或许就是这个国家落后的根本原因吧。

几个月后,我有幸坐在考官席,去考核在当地精挑细选后培训的钢筋工,杰出者或为我司录用,所谓精挑细选,是我愿意相信业主的确花了很多心思。然而他们的考核过程却让我大跌眼镜,幼稚的笔试问题,简单的对话问答,“这是什么?那是什么?”其间我也问了几个略带含金量的问题,无人应晓。我知道我的脸上同其他当地考官一样,挂着满意的微笑,可内心却真无比失望,工人的综合文化素养和技能水平令人堪忧。

眼前现状让人痛心。我查阅了一下相关资料,了解到世界银行曾发布题为《巴基斯坦国家印象》的报告,称巴基斯坦全民教育指数在调查的120个国家中排名第113位,落后于南亚其他国家和其他处于相似地位的发展中国家。巴入学率较低,有700万人处于失学状态(三分之二为女性),相当一部分失学者不具备起码的简单数字计算能力、阅读和语言能力;大专教育的总体入学率仅为6%,低于印度的13.5%。教育普及率低导致巴熟练劳动力缺乏,全国只有约8% 的员工受过正式培训。报告认为,教师素质不高、教育不公平、公共教育管理不善等是造成此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既然来到这里工作,就应该为他们做些什么。

在一次业主宴会上,我偶然间听说项目临近村子即将修建学校的消息,我的心情也是无比激动。借中方建筑队伍之力,发展教育,这无疑是个相当明智的决定。很快,经过项目领导与巴方政府的友好协商,顺利达成共识,我方将助当地修建学校。

一辆装载机离开塔尔电站的工作岗位,缓缓驶进邻近的Bitra村。所谓村子,不过是零星错落的几座草木堆起的棚屋,在烈日的烘焙下仿佛可以自燃,车子后面追赶着几个光着脚板,在砂土与树枝上磕磕绊绊奔跑的孩童。随着村长的陪同,那所饱经沧桑的原校址,渐渐映入眼帘。矮小的房间,挤满瘦弱的学生;充足的光线,得益于只有框架的四壁;破旧的桌椅,被擦的一尘不染;残页的课本,不知传递了几代人;一位教师,却要撑起整片知识的天空……一切都简陋到难以想象,让人心疼,你甚至会怀疑为什么每天他们会顶着炎炎烈日赶往这里。但当这40多双渴望的眼神一同聚集在那张硕大的黑板时,我懂了,这就是知识的力量。

学校的意义就是培养具有崇高信仰、道德高尚、诚实守法、技艺精湛、博学多才、多专多能的人才,为国、为家、为社会创造科学知识和物质财富,推动经济增长,推动民族兴旺,推动世界和平和人类发展。一间校舍,不大,却可以为这群学子们提供一座稳定整洁的庇护空间;500m操场,不长,却可以为孩子们提供一方平整安全的活动场地,在灵魂受到滋养的同时也能历练一副强健的体魄,朝气蓬勃健康成长起来。

离别时,我们集中合影,很多孩子很配合,友好地靠过来,亲近的像一家人。而有几个则用畏缩的眼神远远望着那一闪一闪的镜头,或许他们从未见过,也从未想过,这个小小的东西能记录下他们成长的点滴,更是这片荒芜沙漠从无到有的见证。

几天之后,我们带着精心挑选的书本、糖果、气球等礼物重返“校园”, 远远望去,经过重新粉饰的教室脱胎换骨,在日光的照耀下格外耀眼。看到我们到来,几个学生兴高采烈地跑出来迎接,一双双欢喜的大眼睛,在黝黑面庞的映衬下,格外明亮。走进教室,大家已规规矩矩地坐在新买的、排列整齐的课桌椅上,可能是早就知道我们的到来,都换了新衣服,教室里原有的酸腐味也消失殆尽。随着我们将带来的物品一件件搬进教室,这些小家伙开始变得躁动、兴奋。我能听到他们用乌尔都语私下议论,时不时还会发出大声的惊呼。当把糖果分发给大家时,他们会毕恭毕敬地双手捧过,盯着手中的宝贝,很开心的说着“休克利亚”,让人不禁想起孩童时那个吃货的自己。

这时一辆罐车已缓缓驶进“校园”,操场上已有一块巴籍工人配合中国工人平整好的场地,支好模板,一股混凝土倾注而下,经过培训的巴工已能淡定自如地将混凝土摊开,抹平。几个感兴趣的孩子急匆匆跑出来,一起来见证这座新母校的第一方混凝土浇筑。我叫来乌尔都语翻译,想问问这几个孩子长大之后想从事什么职业,几个腼腆的小家伙给我的回复都是“向你们一样的工作,修房子”,或许是不知道什么叫工程师,所以没有回复职业,但可以肯定的是,在他们心中,一定很渴望有一个安稳的,遮阴避凉,风雨不动安如山的家、学校甚至游乐场,而不是道路两旁那一座座简陋、发黑的茅草屋。

还没体会到春天的温柔,天气就开始愈发炎热,仿佛火炉炙烤着人间,噩耗也随之传来,正午时分村子着火了。项目部立即安排6辆施工用水车,由安保人员带领,跟随当地居民火速赶往现场。火舌吞吐中,几座小屋正在苟延残喘,周围聚集了不少军警和受难居民,但整座村子仅有一辆消防车在灭火。见此情形,我方快速做出反应,疏散、安置受惊村民,调度6辆水车分工灭火,经半个小时的艰苦奋战,成功扑灭。万幸的是,村子无一人受伤,不幸的是,物资财产几乎尽数烧毁,这对本就一贫如洗、家徒四壁的村民来说,无疑是火上浇油。看着这满地狼藉,烧焦的房屋,和村民们心有余悸的眼神,让人既心疼又怜惜。

经过项目部商讨,我们决议进行一次针对村子灾后重建的捐助活动,捐款、捐食品、捐衣物、捐帐篷等等,大家把闲余的物品转变成一份份爱心,寄到村民手中。再次来到村子,已消去曾经的狼藉,村里一片忙碌的景象,村民正在粉刷墙壁,几座房屋正在修建,帐篷里几个人煮着当地的奶茶,唯有那几棵被焚烧炭黑的树木,显得死气沉沉与此情此景格格不入。

正值“世界地球日”之际,回想村子失火的沉痛教训,我们决定借此机会,号召业主植树造林。村子处在沙漠戈壁地貌之中,属亚热带沙漠气候,降雨量极少,每年雨季1至9月份期间平均降雨量在200-300mm之间,时常出现整年干旱,是典型的干旱和半干旱区。很显然,在没有任何地基处理的情况下植树,存活下来的几率几乎为零,为此我们特意联系附近的“Green Park”。经协商,同意我们在公园内植树,待长大后,移植到需要的地方,为巴基斯坦送去一份清凉。

在巴基斯坦,有这样一句乌尔都语诗歌:“朋友的美好形象,就在我心的明镜之中,稍一低头,就能看见。”当那位巴铁这样告诉我时,我读懂得了他的心思。长期以来,在两国历代领导人和各界人士精心培育下,中巴友谊像一棵茁壮成长的大树,根深叶茂。无论国际和地区形势及两国国内情况如何变化,中巴关系一直健康稳定发展,两国在涉及彼此核心利益问题上始终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相互支持。在巴基斯坦,人们用“比山高、比海深、比蜜甜”这样诗歌般的语言来赞颂中巴友谊。在中国,人们都把巴基斯坦称作“真诚可靠的朋友”。中巴关系坚如磐石,历久弥新。这归功于两国老一辈领导人的远见卓识,得益于两国人民的辛勤培育。中巴友好深深扎根在两国人民心中,融入了我们的血脉,成为一种崇高而坚定的信念,化为实实在在的行动。

“逢山劈路、遇水架桥”是我们公司神圣的职责,“回报社会、投身公益”更是我们公司无尚的义务,在国外亦是如此。相信随着当地政府对教育事业、对民生的关注,加之中铁国际人的大力帮助,这所学校定能早日建成,敞开怀抱迎接更多渴求知识的孩子,传道授业解惑;村子定能早日修缮,为村民提供安全稳固的生活环境,绿树成荫。投身塔尔电站的建设,我们也正用实际行动,为巴基斯坦的发展,和中巴友谊的长久维系贡献积极的力量。

(中铁国际集团川铁公司巴基斯坦塔尔电站项目张格铭)

Bitra村原校舍

Bitra村原校舍

Bitra村新校舍

Bitra村新校舍

灾后现场

灾后现场

项目部为灾区捐赠物资

项目部为灾区捐赠物资

项目部中巴员工在Green Park 植树

项目部中巴员工在Green Park 植树

项目部在当地组织的“世界地球日”宣传

项目部在当地组织的“世界地球日”宣传

 

相关推荐
巴基斯坦总理:正采取一切可能措施推广中文学习

巴基斯坦总理夏巴兹4月20日表示,巴基斯坦学习中文的人数迅速增加,巴方正采取一切可能措施推广中文学习。

田园里的异国情怀:巴基斯坦同学的实验报告

2022年,巴基斯坦留学生夫拉兹·阿里来到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攻读博士学位。毕业后,他计划回国,把在中国学到的东西付诸实践,为巴基斯坦农业发展作出贡献。

孟凡利与巴基斯坦驻华大使哈什米一行会谈

深圳市委书记孟凡利与巴基斯坦驻华大使卡里尔·哈什米一行会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