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丝路首页
一带一路国家级信息服务平台

天津持续加大金融支持“一带一路”建设力度

来源:新华丝路网 责任编辑:顾雯丽 2019-04-25 10:47:42

新华丝路网天津4月25日电(记者李亭)记者从人民银行天津分行了解到,近年来,天津金融业通过深入挖掘“一带一路”企业及项目金融服务需求、完善工作机制和政策制度、开发跨境金融服务产品、加强服务保障等方式,积极服务“一带一路”建设,金融支持力度持续加大。

——政策环境不断优化

人民银行天津分行加快推动各项金融创新政策落地实施,强化金融服务与引导作用,大力支持银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持续推动自贸区金融改革创新政策落地实施,制定出台《中国人民银行天津分行关于支持扩大对外开放积极利用外资的指导意见》《中国人民银行天津分行关于支持天津市自由贸易试验区扩大人民币跨境使用的通知》等创新政策,为金融服务“一带一路”建设打造宽松的政策环境。

积极做好对各项创新政策的推广和指导,鼓励和支持市场主体充分利用创新政策融入“一带一路”建设,深化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经贸合作。2018年,天津市与47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发生人民币跨境结算351.1亿元,占天津市人民币跨境结算的18.2%;全市办理人民币跨境融资182.1亿元,其中“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跨境融资72.1亿元,占39.6%。

充分发挥政策优势,大力支持银行拓展新业务。积极支持香港中信银行(国际)有限公司在天津自贸试验区成功发行30亿元人民币熊猫债券,成为境外企业从境内资本市场融资的经典案例;指导中国银行天津市分行成功办理天津市首笔内地与香港基金互认业务。

——贷款投放规模持续扩大

服务“一带一路”银行数量稳步增加。2018年,天津市有18家银行金融服务涉及“一带一路”项目和企业,比2017年增加5家;其中,15家银行为“一带一路”建设投放贷款,比2017年增加3家;另外3家银行为相关项目和企业提供国际结算、对外担保、对外投资咨询等多种金融服务。

支持“一带一路”贷款投放规模迅速扩大。2018年,18家银行为“一带一路”项目和企业投放贷款398.7亿元,比2017年增加61.8亿元,增长18.3%,高于同期天津市中外资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贷款增速10.5个百分点;支持“一带一路”建设贷款投放金额占18家银行各项贷款增加额的30.8%,比2017年提高11.4个百分点。

服务“一带一路”项目和企业数量快速增加。2018年,18家银行服务“一带一路”项目212个,比2017年增加49个,增长30.1%;服务“一带一路”企业196个,比2017年增加48个,增长32.4%。

——金融支持“一带一路”建设手段更丰富

进一步完善政策措施和工作机制。光大银行天津分行出台了包括差别化信贷政策在内的一系列特殊政策,用于服务“一带一路”建设;农业银行天津市分行设置了“走出去”专项资金,实行机制灵活的自主定价,并为全球授信匹配专项信贷资源;工商银行天津市分行建立专项融资项目库,共收集10余项重大项目,总投资约65亿美元。

加快设立专项服务机构。农业银行天津市分行建立了专业化服务团队,为“一带一路”和国际产能合作项目匹配资金、行业限额和审批绿色通道;光大银行天津分行成立综合金融服务暨大资产项目督导协调委员会,负责包括服务“一带一路”建设在内的重大资产项目(额度5000万元以上)的营销组织、项目储备,针对重大项目提前介入,开通绿色通道,优先受理审批。

大力推动产品和服务创新。北京银行天津分行推出“丝路汇通”专属品牌,涵盖了全球支付、外贸结算融资、内贸结算融资、境外投融资等多项产品;建设银行天津市分行开设国外保函业务咨询热线,2018年为客户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道路和电站建设项目开立非融资性保函1239万美元;天津银行通过自由贸易分账核算单元,探索开展跨境银团贷款业务,截至2018年末成功投放跨境银团贷款3.8亿元。

银保合作不断强化。工商银行天津市分行与中信保公司密切合作,发挥中信保公司在国别风险调查方面的专长,为支持企业“走出去”提供咨询等增值服务;渤海银行投保中信保出口买方信贷保险,规避商业和国别风险。

相关推荐
中国北方首个自贸试验区以金融开放服务外资外贸

2015年4月起,在拥有“金融创新运营示范区”发展定位的天津,北方首个自贸试验区落户并不断深化金融领域开放创新。

巴西专家:“一带一路”倡议是中国对推动区域和全球一体化的坚定承诺

25日,在巴西圣保罗举行的红厅论坛上,巴西“观中国”专家佩德罗·祖佛在“对中国式现代化理解”的讨论环节表示,“一带一路”倡议是中国在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过程中,对推动区域和全球一体化的坚定承诺。

中国北方首个自贸试验区以制度创新激发开放活力

10年来,天津自贸试验区秉承“为国家试制度、为地方谋发展”的理念,累计实施686项制度创新举措,49项经验案例在全国复制推广,215项制度创新成果在京津冀地区复制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