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信息北京6月13日电(张舵)尽管只有短短的220米,但中关村创业大街是在海淀区、中关村,以及整个中国大的“双创”氛围中成长起来的,它既是“双创”的代表和缩影,也以“双创”为使命和责任。
6月12日,中关村创业大街迎来三周年诞生日。数据显示,过去三年,中关村创业大街及入驻机构累计孵化团队1900个,其中海归和外籍团队222个,获得融资743个,融资成功率39%,总融资额91.04亿元,平均融资额1225万元,其中融资超过1亿元的企业40多家,独角兽企业2家。
作为中国“双创”的风向标,创业大街三年来发生了哪些变化,未来三年将走向哪里?创业大街所在的北京市海淀区区长于军12日给出了自己的思考。
海淀区区长于军在12日举行的第四届Innoway创新创业活动上发表讲话
于军说,经过三年的发展,中关村创业大街已经从表面的喧嚣,走向内敛和自信。这种气质来源于,大街有更多深度的服务了,有更多整合资源的空间了,有更完善的政府服务体系了,有更多为国家“双创”提供先行先试经验的探索了。
一个重要的表现就是大企业和国际化企业的参与,这使得“双创”更有针对性,更多指向性,也就更精准了。培育者更能够从这个地方找到需要,大企业能找到自己的合作伙伴,这让“双创”的成本更低,成功率更高,我想这也可能是中国下一阶段“双创”提升的主要方向。当然这仅仅是一个阶段的一个特殊表现。
中关村创业大街创新集市
今年国家召开了“一带一路”大会,事实上,中关村已经成为一个推动全球创新的平台。未来参与全球竞争,创业大街、海淀区所代表的中国式创新模式,我认为是非常有优势的,特别契合国家“一带一路”发展战略布局实施的要求。
“一带一路”国家有很多,中关村企业已经在“一带一路”上发挥了很多的作用,一方面与基础设施、重大工程的建设企业合作,跟着他们走出去。另一方面,这些大企业也更需要中关村的技术创新所带来的技术提升和商业模式改进。比如,启迪已经成为全世界最大的创业孵化机构了。
下一阶段,尤其是在“一带一路”大会之后,我觉得可以通过科技园区的海外基地建设,进一步加强科技创新创业孵化体系的全球布局,让中关村的企业扎堆走出去,实现更好的国际化。另外一方面,这也有助于增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与中国合作共赢的获得感,加深信任。
未来,创业大街将在不断提高生态体系的层级和能级上下功夫,包括企业自身对创新创业认识的到位,发现者、投资者、培育者眼光的成熟,以及公共服务的完善,这几点综合起来,才能形成不断升级的“双创”样本,参与到更多国家重大政策措施的落实当中,比如精准扶贫,京津冀协作等等。(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