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丝路首页
一带一路国家级信息服务平台

中国铁路建设“走出去”问题分析与建议

来源:国际工程与劳务杂志 责任编辑:许振威 2019-05-15 15:48:44

目前,以服务“一带一路”为重点,中国铁路“走出去”的工作成效和国际竞争力正在日益提升,印尼雅万高铁、中老铁路、巴基斯坦拉合尔橙线轻轨工程等项目务实推进,匈塞铁路塞尔维亚境内段、中泰铁路合作项目一期工程开工建设,蒙内铁路、亚吉铁路开通运营,中欧班列已成为“一带一路”建设的标志性成果。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应该认识到铁路企业在“走出去”的过程中也经历了一些挫折和困难,对这些问题的及时总结和分析,可以避免今后同类问题的出现,更好实现“一带一路”倡议。

“走出去”的思路需要不断创新

从我们熟知的蒙内铁路、亚吉铁路建设,到目前积极推进的雅万高铁、中老铁路,再到规划中的莫-喀高铁,中国铁路正在逐步成为世界铁路建设的引领者。分析其中可发现,国际铁路市场需求正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从地域上看,正在从东南亚和中亚等邻国发展到非洲、欧洲甚至美洲和拉美;从融资模式上看,已经从援助、债务型向股权合作型转变;从项目内容上看,正在从单一的施工项目向着系统工程转变。面对这些新的市场需求,中国铁路建设企业“走出去”的经营理念需要与时俱进。

一、境外铁路项目趋向“投-建-营”一体化

现在的国际市场正在向包括规划设计咨询、融资保障、工程建设、车辆装备、管控系统、运营管理以及维保服务等在内的铁路建设全过程转变。这种集“投-建-营”为一体的市场需求,可以被理解为对中国铁路国际合作的“全产业链”需求。在此过程中,如何用国际规则进行项目决策,如何快速熟悉当地的建设环境,如何打破“单纯工程施工”壁垒,以“全产业链”的思维应对复杂的市场变化,这些都是企业“走出去”面临的新课题。在以往的项目中,有些企业适应能力强,市场占有率近年来不断攀升,也有个别项目则陷于被动经营,企业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二、工程施工与装备制造相互依存关系愈加密切

在以往的项目实施过程中,存在着将工程和设备割裂的现象,由不同的实施主体完成,中间的接口靠文件说明来解决问题。调研中发现在一些工程总承包(EPC)项目中,由于中国企业的专业背景不同,对于项目理解和重视程度也各不相同,出现了“重工程,轻设备”的现象。肯尼亚蒙巴萨港-内罗毕铁路(简称蒙内铁路)是目前境外工程中工程与机电结合相对较好的项目。在国内,以北京-张家口高速铁路(简称京张高铁)为代表的铁路建设项目已经展现出“设备需要工程,工程也需要设备”的现代铁路建设的特征。铁路项目的智能化,正在趋向“线上、线下”的交互融合,工程与设备更加紧密的联系,成为不可分割的一个完整的铁路建设系统。

对铁路项目建设出现的问题再反思

企业走出国门时,发现了诸多的不熟悉、不习惯,这无疑导致了在施工运营方面的各种问题,有些问题是由于企业自身对项目所在国认识不到位,有些问题是受东道国意识形态所影响,而有些问题的解决受制于我国现有的制度和体系。

一、机械照搬,盲目仿照国内管理方式

1.不熟悉国际工程市场运行规则和技术规范

国际工程市场运行规则和技术规范是国际工程项目管理的核心。当前,国际工程承包市场通常使用国际通用的合同示范文本,著名的标准合同文本有国际咨询工程师联合会的FIDIC合同、美国建筑师学会的AIA合同、英国合同审定联合会的JCT合同等。中国企业在“走出去”过程中,如果只掌握中国建筑市场运行规则和技术规范,而对国际工程市场不熟悉,极易会导致在投标阶段以及整个项目实施阶段出现战略战术方面的决策误判和项目管理出现缺失。

2.不熟悉项目所在国的建设环境

国际工程承包所面临的建设环境要远比国内复杂且更难驾驭。这些环境包括政治环境、行政环境、社会环境、市场环境、技术环境、法律环境、税收环境、海关环境等。如果没有全面了解所在国环境,就会在项目实施中演变成一个个工程风险源,引发项目的损失。

二、铁路行业“走出去”需要参与者的境界和担当

铁路行业“走出去”不可能立竿见影,而要经过一个长期、艰难的过程,现状往往是“国外生存比国内难”。总结过去的一些项目,有的央企低估或被动地承担了项目的风险,出现了亏损。这些问题的产生致使央企对“走出去”感到“心有余悸”,这就需要中国企业的高站位和敢担当,更需要政府从国家关系、东道国政策、企业经营诸方面为这些领军企业多多考虑,在对企业的融资、考核、激励等政策方面进行统筹,不能让“排头兵”吃亏。

中国铁路标准“走出去”的相关问题

一、西方“百年标准”影响根深蒂固

即便是在欠发达的非洲地区,国家基础设施虽落后,有待发展,但这些国家的领导人都有在英美留学的历史,无论是标准轨、准轨、还是宽轨、窄轨,他们对于铁路标准的起源、发展、运用不仅有着深刻的理解,同时也受到西方意识形态的影响,因为这些标准的制定者是西方人,在某些程度上他们拥有更大的话语权。如果在铁路项目前期谈判中过度强调我国现行标准,会招致东道国的反感。其次,关于标准的正确翻译方面,中国政府贷款的国际合作项目中,中国标准从译文的系统性和准确性,企业执行标准的随意性,还远不及欧、美、日等标准的影响力。中国标准输出阻力大。

二、应因地制宜地推广中国标准

不难发现,一味地强调中国现行标准,往往会适得其反,不仅提高了建设成本,也增加了在建国家的财政负担,造成合作机会减少的局面。在调研过程中,不少单位建议铁路标准应适当的分级,根据项目所在国铁路建设及运营的宏观和微观环境选择相应的铁路建设标准,使铁路建设标准应用更加有的放矢,一个国家一种做法,不可复制。

三、标准“走出去”,融合是出路

把中国标准“走出去”看成是“主权”问题,过度强调中国标准的海外落地是一种固步自封的做法,满足所在国需求的标准就是好的标准。目前,很多国家对于中国铁路工程标准和产品提出了“本地化”要求。正在进行的“莫喀高铁”方案规划中,首先遇到的就是标准的融合问题。所以我们所倡导的应该是中国技术、中国产品“走出去”,而非机械地强调标准“走出去”。

迫切需要开展对于不同标准体系的对比研究

在境外项目中,国内工程师经常会被问到:中国标准对比欧美标准好在哪里,为什么必须采用中国标准等这类问题,而中方项目负责人往往不能完整、公正地进行解答。因为目前对于这种命题和评价还没有一个规范和合理的解释,也没有孰优孰劣之分,国内企业和驻外项目经理遇到这些问题时有时会感到窘迫。如果我们对于各种标准体系的适应范围和特点有所归纳总结,在应对项目前期业主对我们这方面的“拷问”时,我们或许能给予对方一个合理的解释,项目后续工作也许会更容易推进。

对中国铁路建设“走出去”的相关建议

一、加强项目立项的审查、咨询工作

借鉴国外的经验,在项目前期阶段就引入第三方“系统专家”提前介入,审查项目的立项、规划和论证,综合评价项目在“投-建-营”的真实属性,为投资回笼提供佐证。规划应当高站位,分为远期、中期和短期,统一规划、分步实施;施工中,超前谋划、完整设计、精心组织。需要行业内各企业齐心协力,搞好大协作,与地缘政治、经济发展相适应,更快地占领市场。

二、铁路建设的最终目的应当是拉动区域经济发展

中国企业的对外合作多以低端劳务合作开始,这种惯性仍沿袭到现在。在调研中,中国中铁、中建等单位提出了交通引领的城市发展(Transit-Oriented Development TOD)模式与在工程建设的结合,多行业协同发展;铁路站场TOD综合开发与中国建筑先进的房建技术、BIM(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 BIM,建筑信息模型)技术的有效结合具有广阔的合作愿景。在建设铁路的同时,关注铁路沿线的商业开发以带动更多相关行业的发展,可以进一步拓展铁道行业全产业链的“走出去”的内涵。

三、发挥协会优势,中国企业应当“抱团出海”

由中国铁路的全产业链构成中可见,从规划、建设到运营,是一个多行业参与的团队协作形态。从宏观的角度来看,我国的现状是建设能力强,运营管理经验比较缺乏,更加缺少投资及产业导入的理念,中国企业之间存在着无序竞争。市场需要一个站位更高、综合协调能力强的组织,引领中国企业“抱团出海”。

四、应对风险,企业离不开政府的政策支持

中国铁路“走出去”项目投资大、工期长、回报率低,普遍面临着国别风险、项目风险、参与方风险等问题。铁路企业要全面评估境外项目风险,建立健全企业风险防控体系,实现风险管理规范化、标准化、科学化、动态化。政府贷款项目需要模式创新,不能沿袭“国际援助”的老路;政府有关部门应尽可能在具体项目上为企业多说话,真正做到为经济服务。希望财政金融机构需要提供稳定的支持性政策,采取灵活有效的措施,统筹使用援外资金和“两优”贷款的使用,争取更多国际金融机构的支持,为铁路“走出去”的企业提供足额、低息的信贷资金和优质高效的金融服务。

五、维护中国铁路品牌,最终要看项目的运营

项目运营的好坏才是评价“中国大品牌”的试金石。对于中国人来说建设铁路项目已经不再是一件难事,我们技术够,资源多。但是项目建成后能否良好运营,这是综合考量项目成功的关键。建议聚焦中方贷款的建设项目开展“项目后评估工作”,通过“回头看”总结经验与教训。建设铁路项目不能仅仅体现暂时的辉煌,更重要的是确保项目的安全运行并提供良好“售后”服务,才能让中国企业在海外“活”得更长久!

六、全方位培养铁路人才

人才短缺是所有企业存在的共性且急迫的问题,具备综合素质的人才的短缺更是企业经营的掣肘。正规学历教育与短期培训相结合是解决人才短缺的好方法。目前一些院校已经构建了多层次的国际化人才培养体系,开展了规范、多样性的境外铁路人员培训课程。许多学院呼吁成立铁路企业和高校共同参与的“中国铁路国际培训联盟”,采用灵活的组织形式,长期、中期、短期培训相结合,综合培训与专业培训相结合,专业授课与现场参观实习相结合,开展对东道国铁路人员的培训工作;对于铁路人才需求较大的国家,可与外方教育机构合作,在东道国设立铁路培训机构或铁道学院,开展铁路专业学历教育;对已开工建设的铁路项目,重点培养东道国铁路一线所需人员。

部分院校已经制定了“订单式”人才培训计划,这有利于企业项目跟踪、工程拓展及产业落地。然而,目前院校的这种资源优势并没有被充分地利用,企业在哪些国家有项目院校并不完全掌握、学校培养了哪些国家的留学生企业又不了解,导致人才供求双方严重脱节。

总结

中国铁路建设“走出去”任重道远,但前景广阔,我们应当紧紧抓住这些难得发展机遇,凝心聚力,推动铁路服务“一带一路”建设走向落地生根、持久发展的阶段,以实实在在的行动,将铁路打造成为“一带一路”国家互利关系的纽带和桥梁。

(作者单位:中国交通建设股份有限公司)

相关推荐
湖南安装积极迈出“走出去”步伐 海外市场持续壮大

历年来,湖南安装不断创新经营模式,推动海外业务积极向集工程投资、设计、建设、运维于一体的“投建营”模式,以及“工程+贸易”模式转变。

在合作共赢中紧密相“链”——“组团出海”追访记

面对全球经济增长放缓、需求疲弱等压力挑战,中国多地政府部门自去年底以来积极“组团出海”,组织企业“走出去”,将海外客户“请进来”,政企协力,主动出击,拓展市场。

浙企微光电子投产泰国 出海深耕产能合作

中国电机单项冠军示范企业微光电子日前在泰国东部的泰中罗勇工业园举行奠基仪式,成为又一将与东南亚地区进行深度产能合作的中国高技术含量制造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