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丝路首页
一带一路国家级信息服务平台

贵州玉蝶以智能化改造促高质量发展

来源:贵阳日报 责任编辑:韦郁莹 2019-03-19 00:56:32

六道工序变为一道,车间一线工人减少50%以上,达产后年产值从20多亿元增长到60亿元。这三组数据的改变,是贵州玉蝶电气电缆有限公司实施智能化改造后交出的答卷。

在电线生产中,工序的减少,意味着人工的减少和成本的降低,盈利空间会更大。在“人口红利”逐渐消逝的当下,这种变革在劳动密集型产业十分迫切。作为贵阳经开区的一家传统线缆制造企业,贵州玉蝶围绕“降本增效”目标,紧抓智能制造这个“发动机”,改变了企业长期依赖人力制造产品的传统模式,为企业装上了加速发展的新引擎。

2月26日,记者在贵州玉蝶工业生产基地看到,电线生产的每一个步骤,都通过机器自动完成。车间为数不多的几名工人,多数时间是作为“监工”而存在。记者所在的车间,是集生产、包装、运输、储存于一体的智能制造一体化车间。

在这个车间,电线生产出来并自动完成包装后,一个黄色的智能机械臂便立即将其夹放在旁边的货架筐里。货架旁边的黄色AGV小车随即拉着货架,沿着地面的轨道运输进入升降步梯,径直将成品放入仓库。这辆AGV小车的运输速度,要比一般工人快得多,且运输量更大。

“以前我们生产电线,要先把通丝杆拉成丝后,再经过人工挤塑、丈量、贴合格证、包装、入库及码垛六道工序,而现在使用智能生产设备,电线经过挤塑后,可以自动完成剩下的工序。生产工序减少后,车间一线工人随之减少50%以上。仅电线车间,一线生产员工就从原来的200多人减少到60多人,每年为企业节约近600万元。”在公司总经理孙福斌的眼里,这样的改变,得益于企业对生产车间和生产线进行智能化升级改造。

2017年以来,贵州开始加大对工业企业转型升级的扶持力度,贵阳经开区更是将“千企改造”作为加快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手段,出台多项政策对企业智能化改造工作进行支持。贵州玉蝶抓住机遇,开始“自我革命”,通过智能化改造实现了蜕变。

“在实施技改之前,公司的生产成本较高。”孙福斌告诉记者,2017年3月,贵州玉蝶启动新基地建设,打造智能制造一体化车间,从国内外知名厂家引进智能制造及仓储设备,目前总投资超过了一亿元。通过对生产车间和生产线的智能化改造,贵州玉蝶实现了生产的降本增效提质,增强了盈利能力,产品品类由一类增加到五大类。

如今,在贵州玉蝶,智能制造是一种全方位的存在,从每一个环节对企业生产进行改造、优化、提升。例如在拉丝环节,原来一台机器一次只能拉出1根,而新引进的拉丝机一次可拉14根。

智能化生产,在帮助企业降低成本的同时,也提升了产品品质,提高了生产效率,帮助企业赢得了更多市场份额。“以前我们一年的产值只有20多亿元,现在全部投产后能达到60亿元。这样的成效,正是智能化改造所带来的。”孙福斌说。

相关推荐
“两区”政策助力北京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

在14日举办的第五届中国国际消费品博览会北京主宾省(市)主题日推介活动中,北京市商务局副局长姚珂介绍了“两区”北京“两区”(“国家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示范区”和“中国(北京)自由贸易试验区”)作为国家级开放平台,以高水平开放促高质量发展,在丰富消费供给、促进消费升级、优化消费环境、提升消费能力上发挥重要支撑作用的相关情况。

新疆园区高质量发展“一路生花”

围绕自治区“十大产业集群”建设,各地以新作为新气象奋力实现新春“开门红”“开门稳”,既为新的一年打下坚实基础,也通过质量变革、效率变革不断获得新发展动力,使开发区、园区成为拉动新疆工业增长的重要引擎。

财经聚焦丨各地“新春第一会”释放高质量发展强劲信号

乙巳蛇年开工伊始,多地召开“新春第一会”,聚焦做强实体经济、优化营商环境、推进科技创新等推出硬举措,全面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