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丝路首页
一带一路国家级信息服务平台

开发非洲工程承包市场的思考

来源:​国际工程与劳务杂志 责任编辑:许振威 2019-07-12 11:34:23

非洲地区一直是我国开展对外承包工程的主要传统市场。近年来,非洲地区基础设施建设需求快速增长,市场潜力巨大,承包工程行业正向高质量发展迈进。

随着“一带一路”建设步伐不断加快,交通、能源、环保领域将吸引更多的关注,成为企业未来参与国际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领域;“投建营一体化”将成为行业发展的“新常态”;并购成为国际市场布局、优化业务结构的重要途径;项目规模逐年扩大,融资能力要求越来越高,社会责任属性也越来越强。与此同时,传统的工程承包模式项目逐渐减少,开始向DB、EPC、BT、BOT、EPC+BOT、PPP等模式转变,投资类项目不断增长,企业全产业链资源整合能力的重要性突显。这对企业既是机遇也是挑战。

中国交建主动对全球市场进行主动的战略布局,推进“五商中交”在海外的落地,由单一工程承包商向输出标准、资本、管理的综合服务、提供商转变,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结合度逐步提高。五年来,中国交建实质开展海外业务的国家和地区由120个增加到2018年的155个,境外资产由100亿美元增加到目前的300多亿美元,国际化经营指数从21%增长到28%,在全球最大国际承包商中的排名由第10名跃升到第3名,连续12年稳居亚洲最大国际承包商首位,是位列全球最大国际承包商前5名的唯一亚洲企业,在中国外经企业中连续10多年蝉联第1名,占全国对外承包工程业务份额超过15%。中国交建把最好的基础设施产品和服务送进非洲,是非洲市场连续多年的最大国际承包商。

开发非洲市场的主要难点

一、企业层面的主要难点

第一,基础设施项目初期投资大、回收周期长,企业面临融资能力局限,融资渠道单一,融资成本高等困难。

第二,战略性项目经济性不足,缺少国家层面的政策支持。如果能够对具有重大战略价值的项目放宽收益率和期限要求,提高对项目融资的支持力度,允许利用项目特许经营权进行担保,将会释放一批规模较大的投资项目。 

第三,汇率风险长期存在。项目投资多是以美元等可自由兑换货币贷款投入,而项目投资收益又多是所在国货币,由此产生的汇率风险会长期存在 。

第四,中国工程设计建造规范、标准的国际化推广难度大。中国的工程施工规范国际化推广起步较晚,普及程度相对有限,因此在与国际监理或独立工程师共同工作时,企业需要做大量的沟通工作才能获得其理解和信任,沟通成本很高。 

第五,世界经济体系重塑中的国际规则调整引起的合法合规经营风险、技术标准和知识产权风险较大。非洲相关国家或地区在发展水平、法律体系、商业惯例、技术规则等方面存在差异,配套支持措施不足,能力建设机制缺失等,仍是中国企业参与非洲基础设施建设所面临的较大困难之一。

第六,中国企业间无序地同质化竞争问题严重。企业“走出去”势头迅猛,竞争激烈,投资秩序混乱,缺乏跨境统筹管理。个别企业建设和经营海外项目的经验不足,项目选择具有盲目性,造成同类项目竞争加剧、产业重叠,经营分散化、配套产业弱等问题,直接影响项目的投资回报。

二、项目所在国层面的主要难点

第一,政治和法律风险较高。非洲相关国家或地区政策、制度随政局和双边关系变化,经济政策和法律法规变更频繁,法律保障性差,政府效能较低,企业与政府间欠缺有效沟通的机制。

第二,当地配套设施供给能力不足或成本很高,产业融合性不足,缺乏配套人才。 

第三,大宗货物价格下降对资源出口型国家影响巨大,导致基础设施投资规模严重下降。另外,非洲国家集中进入债务还款期,对我国政府和中资企业提出更多的融资支持和要求。 

第四,负面舆论影响加大。随着我国综合实力提升和世界影响力的提高,出现诸如“中国威胁论” “中国殖民者论”等言论。有的国家受舆论影响,对我国信任度降低,个别地区民众出现对华不满情绪。

中国交建开发非洲市场的成功经验

中国交建海外发展步伐持续加快,在引领国内外全产业链产品“走出去”的同时,转型进入港口和铁路运营等领域,实现投建营一体化,在可持续发展的同时,发扬重道义、求公平、谋共赢的传统,实现中外民心“软联通”,做好中国与世界的经济、文化、外交使者。

中国交建海外发展成绩得益于坚持“国际化优先发展”战略,优化海外资源配置方式,强化资源投入和战略管控,完善海外人才支撑;践行“五商中交”战略,从承包商全面升级为投资商、发展商、运营商、服务商;坚守“三者”定位,做政府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责任分担者、区域经济发展的深度参与者、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优质提供者;以“命运共同体”为指引,积极践行正确的义利观和共商、共建、共享的发展理念,以所在国长远社会经济利益为出发点,参与项目全生命周期运作,坚持属地化管理,积极履行社会责任,与当地社会共同发展。

目前,中国交建在非洲54个国家中的46个国家开展业务,在41个国家设立有87个驻外机构,成功实施并在建一大批港口、铁路、公路、桥梁和机场等基础设施工程品牌项目,以肯尼亚蒙内标轨铁路(以下简称“蒙内铁路”)项目为例:蒙内铁路位于非洲肯尼亚境内,主线全长472.25km,于2014年9月开工,2017年5月31日建成通车。蒙内铁路起点蒙巴萨,是非洲最大的港口之一,终点内罗毕,是肯尼亚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是非洲重要的交通枢纽。全线采用1435mm标准轨距,货车最高行驶速度80km/h,客车最高行驶速度120km/h,全线设置车站33个,是首条采用中国标准、中国技术、中国装备制造、中国管理建造和中国运营维护的东非干线铁路。项目的中国成分比例约为60%,极大带动中国设备、技术、材料的出口。作为“东非铁路网”的起始端、咽喉和门户,蒙内铁路承担肯尼亚、乌干达、卢旺达、布隆迪、刚果金和南苏丹6国的货物运输任务,提高港口物资到东非腹地的运输效率,促进东非现代化铁路网的形成和东非地区的经济发展,为东非一体化提供基础设施保障。蒙内铁路的成功经验有以下几点。 

第一,充分对接区域发展需求,完成市场布局,建成高品质项目,实现经济可持续。秉持集约发展理念,中国交建与肯尼亚方面对蒙内铁路未来发展总体规划达成一致:以蒙内铁路建设为牵引,加强铁路沿线工业园区建设,全力打造蒙内铁路、蒙巴萨港、蒙巴萨经济特区“三位一体”的发展格局。以铁路建设带动沿线产业和经济社会发展,以产业发展为铁路自主有效运营提供支撑,确保蒙内铁路、肯尼亚和中国合作可持续发展,形成立足当地、带动地区、引领非洲工业化进程的良好态势,造福中非人民。

第二,坚守属地化原则,实现区域经济发展和人才培养。建设期间,秉承中方员工和本地员工1:10的原则,雇佣大量当地员工,建设期已为肯尼亚当地创造了4.6万个工作岗位,建设高峰期直接雇佣当地员工达三万人以上,同时有300多家当地企业参与工程分包合作,带动了当地产业发展,改善地区经济结构。

积极开展项目实施过程中的技术培训、铁路运营期间技术人员的培训、长期铁路工程专业高级技术人员培训三个层面的培训工作,项目累计培训肯方员工超过4.4万人,同时还全额资助100名肯尼亚学生来华学习。他们兼具当地成长背景和我方先进的技术管理知识,为企业属地化发展贡献力量。

第三,坚持环境为先,共建绿色之路,履行社会责任。蒙内铁路项目在肯尼亚坚持“热爱、尊重、顺应、保护”的环保理念,以“制度健全、责任明晰、紧密监督”为工作指导方针,严格遵守当地环保法规,将环保理念融入项目设计、管理和施工各个环节,将蒙内铁路项目建成“绿色发展之路”。蒙内铁路项目自开工以来受到来肯尼亚政府和当地民众的热切关注和殷切希望,施建方秉承“全力配合、积极服务、回馈社会”的责任理念,积极在社区开展各类责任实践,履行社会义务,为社会的健康发展倾注力量。

第四,实现可持续发展,践行“一带一路”建设。

蒙内铁路是中肯建立全面合作伙伴关系的第一个标志性项目,是中非“三网一化”合作的开局之作。该项目既是是肯尼亚港铁运贸一体化的龙头项目,也是中肯产能合作的龙头项目。项目在实施过程中适应社会生态、应对安全生态、保护自然生态和塑造媒体生态。项目建设完工不到三年,比预定工期缩短一半,全线施工质量合格率达100%。

蒙内铁路建成极大地便捷了内罗毕与蒙巴萨之间人员往来,货物运输时间由原来10多个小时缩短至4个多小时,物流成本降低40%。对促进肯尼亚和地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推动东非地区互联互通、加快非洲工业化进程,进一步推动“一带一路”走进非洲腹地,都具有重要意义和深远影响。

开发非洲市场的建议

第一,遵循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则,把中国经验同非洲国家地区的发展资源、发展急需紧密对接。对于战略性项目的选择,需要充分发挥比较优势,找准非洲国家合作利益的契合点,坚持开放包容、合作共赢的原则,将我国的需求与非洲国家的发展战略、产业布局相结合,扩大利益汇合点,推动上下游产业链协同发展,推进“投建营”一体化开发,统筹规划、长远布局、分步实施。

第二,发挥大型企业“走出去”的更大作用,加快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对于在特定国别和地区进入时间较早、竞争优势明显、经验丰富的大型企业,建议鼓励大企业加强与国内地方政府、地方企业的合作,搭建联动机制,组成“联合舰队”,构建“命运共同体”,共同与项目所在国政府、大型企业、协会等机构进行对接;强化大型企业在国外的市场地位,带动国内相关产业链“走出去”,避免中资企业间内部无序、同质化竞争。

第三,共同完善相关部门、金融机构,商协会和企业的沟通协调机制。加强企业资格审查,强化协调与沟通机制,明晰经营范围和经营规模,确保良性竞争秩序,实现多边利益最大化。同时,共同推动中国技术、中国标准走向海外,为我国企业国际竞争力的不断提升和“一带一路”的建设做出更大贡献,同时也为项目所在国创造更多就业机会,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实现国内外两个市场多主体的合作共赢。

(作者单位:中国交通建设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