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丝路首页
一带一路国家级信息服务平台

中老跨境联合保护构建绿色生态长廊

来源:新华社 责任编辑:顾雯丽 2019-09-17 10:10:05

新华社昆明9月17日电(记者赵珮然、张东强)在中国尚勇—老挝南木哈生物多样性联合保护区域,云南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尚勇管护所所长王利繁把备好的干粮等物品塞进帆布包,和同事一道向雨林深处进发,新一天的巡护工作由此开启。

王利繁脚下的这片保护区域建于2009年,中方一侧位于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由五个子保护区组成,其中勐腊和尚勇两个子保护区边境与老挝接壤,处在全球生物多样性热点之一的印支半岛一带,生物多样性极为丰富。

近年来,受全球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中老边境一线与全球许多地方一样,生态环境变得敏感脆弱。当地居民对森林资源依赖性大,也无形中为区域内的生物多样性、野生动植物资源保护带来压力。

生态环境是一个闭合循环的系统。中老两国山水相连,生物多样性能否存续,事关两国生态安全。为此,十多年前,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提出了“中老生物多样性跨边境联合保护”的构想。

起初,老方工作人员对这一构想不感兴趣。“他们觉得我们就是说说而已。”王利繁告诉记者,后来,通过举办主题交流年会、邀请老挝林业部门和部分边民观摩亚洲象保护,“情况逐步改变了”。

“中方探索的野生动物肇事保险补偿、亚洲象监测等经验为老挝提供了借鉴,这是老挝愿意参与联合保护的原因之一。”中老跨境生物多样性联合保护项目办主任张忠员说。

交流促进共识。2009年底,中老双方正式划定第一片中老跨境联合保护区域——“中国西双版纳尚勇—老挝南塔南木哈生物多样性联合保护区域”,拉开了中老生物多样性跨边境联合保护的序幕。

2012年底,中老边境一线新增三片联合保护区域。一条南起老挝南塔省南木哈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北至中国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勐腊子保护区,长约220公里、面积约20万公顷的跨境联合保护区域形成,开创了中老跨边境生物多样性联合保护的新篇章。

经过多年的共同努力,联合保护区域内枪支、猎具渐渐少了,林地和防火管理也有条不紊,亚洲象等珍稀濒危物种及其栖息地得到了有效保护。西双版纳州林业和草原局自然保护地管理科科长李志勇说,该局2016年开展了中老跨境保护区域及易武州级自然保护区野生动物资源调查,发现并拍摄到大灵猫、小灵猫、豺、熊等众多野生动物种类实体图像,在中老边境地区首次拍摄到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金钱豹。

相关学者认为,通过跨境联合保护区域建设,中老边境地区的热带雨林及其生物资源得到了更充分的保护,全面创新和拓展了“一带一路”国际生物多样性保护合作新模式。

相关推荐
“穿越”乡村好去处|古韵新姿间,邂逅非遗风华

安徽呈坎村,坐落于黄山南麓,距今已有1800多年历史。在这里,徽州古建筑层层叠叠,与远山和云雾晕染成一幅水墨画。

“为老挝铁路人才培养贡献力量”

老挝北部乌多姆塞省纳磨县是一座与中国云南省接壤的边陲小城。中老铁路纳磨站在此依山而建,K11/12次老挝境内段普速列车每天在此停靠。

“澜沧号”动车组升级亮相中老铁路老挝段

当地时间7月30日8时28分,由中车大连公司参与研制的第五列“澜沧号”动车组牵引C96次列车从万象站发出,驶向磨丁站。这是中老铁路运营以来的又一重要里程碑,标志着中老铁路运输能力进一步提升,将为沿线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