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丝路首页
一带一路国家级信息服务平台

专访:中国不断发生新变化——访日本“中国观”研究学者马场公彦

来源:新华丝路 责任编辑:顾雯丽 2019-09-18 08:21:00

图为8月16日,日本学者、曾任岩波书店总编辑的马场公彦在东京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新华社记者 杜潇逸 摄)

新华社东京9月18日电(记者梁赛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年来,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新的变化在不断发生,这贯穿了整个新中国的发展阶段。”日本学者、曾任岩波书店总编辑的马场公彦日前在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时说。

马场公彦长期研究二战后日本的“中国观”(意为日本人对中国的认知),梳理了日本几十种综合类杂志有关中国的数千篇报道,并曾就日本人对中国的看法和认识著书。

新中国成立70年来,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日本人的“中国观”也随之不断刷新。

1954年10月,来自日本《朝日新闻》《日本经济新闻》《每日新闻》等主流媒体的12名记者随同日本议员代表团和妇女代表团前往中国,从广州入境再到北京、上海和沈阳等地,在一个多月时间里,用他们的文字和照片,向日本民众传递出一个“新中国”的形象。

马场公彦说,当时,日本的各种访华团抱着看看“新中国”的目的前往中国。他们看到,“当时中国虽然还很贫穷,但蕴含着成长性,人们自己奋斗并建立了自己的国家”。

1972年9月,中日两国实现邦交正常化的重磅新闻占据了日本媒体大幅版面。“中日两国政府9月29日发表《中日联合声明》的前夜,在北京的日本人无论到哪儿,都能感受到中国人友善的目光……”这是当时《朝日新闻》一名记者记录下来的场景。

马场公彦说,中国实行改革开放后,日本人可以直接前往中国各地,多视角看中国。大熊猫、敦煌等让民间亲近感迅速增加。

谈到当下日本的“中国观”,马场公彦表示,日本对如何与经济总量快速上升的中国交往还需要积累经验,但也应该看到民间交流随着两国悠久交往的历史而延续下来。他说,虽然过去几十年两国关系起起伏伏,但旅游观光、留学等民间交流是两国交往的重要内容,相信民间交流将促进两国关系未来更好发展。

今年9月,马场公彦已赴北京大学任教。谈到自己与中国结缘,他回忆道,1982年毕业旅行他第一次来到中国。彼时的中国还在改革开放初期,一些所见所闻让他感到相当震惊。其后再数次前往中国时,他感受到许多变化:人们走路的速度更快了,社会竞争也更激烈了,今天的中国更是各处展现创新创业的活力。

“我们需要认真研究日中关系中的问题,更多挖掘和保存日中两国共同的文化资源。我期待两国未来开展更丰富的知识等交流。”

相关推荐
德化政企考察团在日本开展经贸合作洽谈活动

为助力企业开拓新兴市场,4月19日至22日,福建省德化县政企考察团赴日本开展商务洽谈、招商引资、宣传推介活动,推动两地在文化和经贸领域的交流与合作。

中国馆如何成为大阪世博会靓丽的“中国名片”?

2025年日本大阪世博会将于4月13日至10月13日举行。作为代表中国政府组织中国馆参加世博会的机构,中国贸促会将与各方紧密协作,全力把中国馆打造成为本届世博会靓丽的“中国名片”。

墨西哥首都举办“发现彼此——二十四节气江南记忆”文化展

“发现彼此——二十四节气江南记忆”文化展28日在墨西哥首都墨西哥城塞巴斯蒂安基金会举办,吸引来自艺术、教育等领域的近百名参观者感受中国文化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