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丝路首页
一带一路国家级信息服务平台

农产品也要“讲品牌”——农交会上看“三农”

来源:新华社 责任编辑:顾雯丽 2019-11-18 14:56:20

11月17日,在第十七届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上,工作人员为观众介绍酒类产品。新华社记者 张浩波  摄

新华社南昌11月18日电(记者郭强、范帆)很多人都知道自己所穿衣服、所用手机、所开汽车的品牌,却说不出自己吃什么牌大米、蔬菜和肉……在此间举行的第十七届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上,农业品牌建设成为备受关注的热词。

走进第十七届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各场馆,处处感受到农业品牌化的“热度”:赣南脐橙、盱眙龙虾、五常大米;皖字号品牌区、甘味品牌区、琼岛热带品牌区;全国品牌农产品专场推介活动、中国农业品牌建设高峰论坛……

业内人士指出,由于我国农业长期以小农经营为主,品牌建设较为滞后。如今,随着生产方式的转变和百姓对农产品质量要求的提高,农业品牌建设也随之提速。

在交易会展览馆,湖北可可(荆门)农业股份有限公司电商部经理胡俊华向来来往往的人推介公司的“岛橙”。“这是我们去年注册的品牌,因橙子种在荆门漳河中心的一个小岛上而取名‘岛橙’,岛上环境好,橙子品质也更高。”在胡俊华看来,品质是品牌的基础,而品牌是品质的保证。

11月17日,观众在第十七届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福建展区品茶。新华社记者 张浩波 摄

许多参展企业表示,当前,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备受关注,而品牌化正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因为有品牌就能更好溯源。

在中国农垦展区,记者看到两面写满品牌名称的“品牌墙”和一个农垦农产品全面质量管理追溯平台。“我们的质量管理追溯平台已为700多家企业提供服务,为他们打造品牌提供支撑。”中国农垦经济发展中心工程师王叶雷随手拿起一盒柚子,用手机一扫上面的二维码,柚子的生产信息一目了然。

品牌化不仅缓解市民的食品安全之忧,也提升了农民的收益。“‘凌代表’米,代表好米。”在交易会现场,江西省南昌市安义县种粮大户凌继河的“凌代表”米虽然最高卖到18元/斤,依然引来不少慕名前来洽谈的客商。

“他们为什么愿买我们的米,因为信任我们的品牌。”凌继河说,得益于品牌效应,他的种植基地已达到4.4万亩,托管面积15.8万亩,去年靠卖米卖了1亿多元。

虽然我国农业品牌建设正驶入快车道,但整体仍处起步阶段,农产品分等分级、包装营销还不够,鲜活农产品仓储保鲜、冷链物流设施尚不完善,农产品流通效率不高而成本高,缺乏有世界影响力的知名品牌。

中国品牌建设促进会理事长刘平均表示,下一步,我国需进一步发挥品牌引领作用,增加绿色优质、营养健康农产品供给,推动农业经济高质量发展。

相关推荐
镜头微观察|西部陆海新通道助力沿线特色农产品共享市场红利

近年来,随着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不断深化,以及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持续发力,重庆的柠檬和柑橘、广西的沃柑等优势特色农产品“跑进”国际市场;泰国的香水椰、榴莲,越南的火龙果、芒果等东南亚特色产品得以更快捷进入中国市场。

甘肃酒泉将戈壁果蔬端上“国际餐桌”

从新鲜蔬菜的“过冬难题”,到多种特色农产品实现“首次出口”,过去依靠“老三样”(土豆、白菜、白萝卜)过冬的甘肃酒泉人,近年将大批当地果蔬端上“国际餐桌”。

甘肃80余种农产品实现“首次出口” 文创产品“破圈远航”

兰州海关2月13日召开2025年工作会议披露,去年甘肃有包括敦煌杏皮茶、天水鲜葡萄、庆阳鲜苹果、金昌马铃薯、秦安花椒、天水大樱桃、武威葡萄酒等80余种特色农食产品实现“首次出口”,以敦煌文化符号为代表的甘肃文创产品,亦实现出口新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