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丝路首页
一带一路国家级信息服务平台

“故宫文物修复展”在港举办 展现文物与科技融合

来源:新华社 责任编辑:顾雯丽 2019-12-20 10:00:50

12月19日,香港康文署文物修复办事处总监谢建辉在介绍文物修复工作。新华社记者 吴晓初 摄

新华社香港12月20日电(记者丁梓懿)香港特区政府康乐及文化事务署和北京故宫博物院在香港科学馆举办“内里乾坤——故宫文物修复展”,展览以文物和科技为主题,介绍如何将科学和技术应用于文物修复。

12月19日,工作人员在展览现场演示可供观众操作的青花瓷修复的电脑模拟技术。新华社记者 吴晓初 摄

此次展览从故宫博物院院藏中精选出100多件(套)修复文物,种类涵盖青铜器物、钟表、纺织品、唐卡、木制家具、漆器、镶嵌物件、人工临摹古画和陶瓷等,其中有一些更是新近完成修复,首次对外公开展出。

“本次展览别具特色,内容相当丰富,文物种类之多,是历年之冠。”香港科学馆总馆长陈淑文在19日举行的传媒导赏中表示,这些展品展现百年来故宫文物修复的发展历程,希望市民能更加了解科技应用和文化保护的意义。

12月19日在展览现场拍摄的有近百年历史的313号火车车厢。新华社记者 吴晓初 摄

人面纹牌饰是展览精选展品之一,这块合金人面具被认为是辽代人的陪葬品,因年代久远有些许破损。据介绍,文物修复专家采用三维打印技术制作补配缺块,并用较易清除的溶液,配合树脂和无酸棉纸将面具从背面加固。

另一块雕罗汉寿字插屏早前严重变形,专家经过X射线分析内部结构后,发现内部由10根横向、2根纵向铁条支撑,从而根据这些资料制订出插屏的整形和修复方案。

12月19日,记者在“内里乾坤——故宫文物修复展”上采访。新华社记者 吴晓初 摄

香港康文署文物修复办事处总监谢建辉表示,在文物修复工作中,了解文物的状况、物料、化学和技术等方面的详细资料十分重要,而各种科学分析和检测实验会提供更准确的信息,来帮助修复人员选择最合适的处理方法和保护措施。

此次展览还特别介绍了文物修复办事处的工作,通过展现近百年历史的313号火车车厢和中国外销油画《朝觐图》的修复过程,让公众了解修复工作和专业技术。

12月19日,记者在“内里乾坤——故宫文物修复展”上拍摄展品。新华社记者 吴晓初 摄

随着科技发展日新月异,故宫的文物修复工作与时俱进。北京故宫博物院和香港康乐及文化事务署曾于2015年和2018年在港举办“西洋奇器——清宫科技展”和“匠心独运——钟表珍宝展”,广受市民欢迎。

此次展览展期为2019年12月14日至2020年3月18日。

相关推荐
科技重塑生产链,新疆棉“丝路出海”

在智慧农业的精准赋能下,万亩棉田实现“荒漠变绿田”的奇迹;通过创新制造深度转化,棉花拓宽应用,延伸产业链;依托丝路物流高效链接,新疆棉花沿着共建“一带一路”销往全球——近日,记者跟随“沿着高速看新疆”采访团,领略了科技支撑新疆棉花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别样风景。

从脑科学到猕猴桃——中外联合实验室奏响“一带一路”科技合作交响曲

联合实验室作为中国对外科技合作创新的重要平台,旨在通过中外科学家的务实合作,为推进“一带一路”创新之路建设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撑。

特稿丨中国科技进步的世界注脚——从自然指数看中国“十四五”科研成就

在全球科技创新的浪潮中,中国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崛起为世界科研的重要引擎。最新发布的自然指数2025科研领导者榜单显示,中国高质量科研产出继续保持全球第一,并仍在迅速扩大领先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