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港口企业抗疫进行时系列报道
——内河港篇
位于合肥市包河区繁华大道的合肥港国际集装箱码头一片繁忙,港区内堆满了集装箱,运输车辆来回穿梭,场桥、岸桥正在紧张地装卸,不少船舶正等待装货和卸货。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合肥港在省港航集团和省港口集团公司领导下积极落实疫情防控主体责任、强化人员排查、做足物资储备、强化内部管理,一手抓好防疫工作,一手抓好复工复产。
复工以来
合肥港货运吞吐量已突破1.1万标箱
入驻合肥港的物流上下游企业近80家
其中在合肥港办公的企业已复工25家
今年1月份以来
合肥港累计完成集装箱吞吐量3.48万标箱

抗疫进行时
应对一
为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提供坚强政治保证,合肥港成立了疫情防控生产突击队,由操作部经理任队长,生产一线党员、班组长为成员。生产突击队一方面每天在生产一线宣传预防新冠病毒的方法、措施,呼吁大家勤洗手、带口罩,为每位员工发放一次性口罩,确保防疫复产工作万无一失;另一方面,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合理调配班组作业模式,党员带头延长作业时间、提高工作效率,最大限度减少复工人数,减少人员聚集,降低传染风险。
抗疫进行时
应对二
合肥港要求外地返工人员在自己宿舍房间隔离医学观察14天后才可上岗复工。除加强返工人员管理,合肥港每日对场区、办公场所、员工宿舍等重点部位按时消杀,员工进出场区和宿舍、办公楼全部要进行登记和体温检测,员工每日回宿舍也要进行消毒。为减少人员聚集,避免交叉感染,公司还实行分餐制,员工的伙食由专人送到岗位。

(图片由合肥港提供)
抗疫进行时
应对三
合肥港坚决贯彻省港航集团和省港口集团公司决策部署,重点抓好码头前沿生产一线疫情防控,要求职工进入现场必须测体温、戴口罩,工作场所每天不少于3次消毒;不断强化来港船舶管理,严禁船员上岸,积极做好服务,为作业船舶采购生活物资。

(图片由合肥港提供)
合肥港国际集装箱码头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李建良表示:
在合肥港积极应对下,复工至今,安全生产和疫情防控,做到两手抓、两不误、两促进,有力地完成了任务,保证了安全。
复工以来,已经开足马力,实行双线作业,保障物资运输。港口运输的货物主要有家电、汽车、陶瓷、建材、粮食以及其他一些生产原材料。
合肥港国际集装箱码头170余名员工目前已到岗108人,为确保减员不减产能,合肥港将原先3个人“三班倒”的岗位调整为“两班轮换”,由2名工作人员加班加点来完成。
记抗疫期间奋战在一线的 “90后”桁车司机郑萍涛
复工后,郑萍涛每天早上7点多起床,8点10分前赶到工作场区,他要攀爬冰冷的铁梯,爬上近20米高的龙门吊操作室,工作持续深夜。
在20米高空上,在龙门吊4平方米的操作室内,需要手工操持将4个旋锁精准地插入集装箱四个3平方厘米的锁孔,其精细程度不亚于肉眼的“穿针引线”。为不影响作业效率,连水都不敢多喝,减少上厕所的次数,除了中午有一个多小时下到地面,其他时间都要待在驾驶室里。

(图片由合肥港提供)
“开龙门吊很累的,每个动作都要全神贯注,始终半弯着腰低头盯着下面的一举一动,不能有丝毫闪失。”
“疫情期间让货物及时到出港,自己虽然累点也是值得的。”
“我是一名党员,这个时候应该冲在前面!”
1991年出生的郑萍涛来合肥港工作已经5个年头了,他见证了合肥港从小到大,现在成为全国内河最重要的码头,他很自豪。

(图片由合肥港提供)
“合肥港”
安徽省合肥港国际集装箱码头有限公司(简称“合肥港”)为国有独资企业,属安徽省港口运营集团有限公司旗下全资子公司,成立于2010年6月,现为长江支流航道上最大的内河集装箱港口、国家对外开放二类水运口岸、省市两级服务业集聚区、合肥市对外开发八大平台之一。2019年合肥港全年集装箱吞吐量突破35万标箱,港口累计完成吞吐量超过185万标箱,已经发展成为全国28个内河主要港口之一。

合肥港是交通运输部“十一五”规划和《长江黄金水道建设总体推进方案》的重要港口项目,规划面积1200亩,年吞吐能力集装箱100万标箱、件杂货300万吨。目前,港口现已完成一、二期建设,占地面积1076亩,使用岸线700米,建成7个2000吨级泊位,仓库及堆场面积40万平米,设计年吞吐能力集装箱60万标箱、件杂货150万吨,港口现代化、智能化程度处于全国内河港口前列。
正在腾飞的合肥港
新华网:【合肥港综合码头建成后,实现集装箱直接从合肥下水,经过134千米的合裕航道就可进入长江,合肥将真正意义上实现通江达海的梦想。合肥造的产品就可通江达海,甚至远销欧美,而合肥需要进口的产品也可从大洋彼岸进港集散。】

中安在线:【合肥港国际集装箱码头二类水运口岸建设通过验收并对外开放,成为中国国内除长江干流之外内河上为数不多的对外开放水运口岸。此举标志着由合肥港始发的集装箱可直接到达国际市场,有利于进一步促进省会合肥及全省外向型经济加快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