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丝路首页
一带一路国家级信息服务平台

记者手记:中非团结合作之桥

来源:人民网 责任编辑:博玉 2020-04-15 14:43:17

今年春节期间,记者前往中非共和国首都班吉市出差,在中国援建的友谊医院采访援中非医疗队。虽然是节日期间,仍有5名队员在医院坚守。

长期以来,中国援非医疗队在极其艰苦复杂的环境下,克服难以想象的困难,接力奉献,赢得了受援国和国际社会广泛赞誉,收获来自非洲国家的真情与信任。援非医疗工作已成为中国对外交往中的“金字招牌”。

自1963年以来,我国累计向包括非洲国家在内的71个国家派出医疗队员2.6万人次,诊治患者2.8亿人次,为非洲培训医务人才8万人次。中国医疗队是非洲当地医疗资源的重要补充,为当地医生带来先进的技术和理念,为上亿非洲民众解除病痛。加纳医生乔伊斯·卡诺尔由衷地对记者说:“我们从中国同行身上学到许多。不仅是医术,还有他们的勤劳和奉献。”

随着非洲53国已出现确诊病例,总确诊病例超过1万,医疗队正成为各驻在国卫生防疫部门获取中国疫情防控技术和经验的一座座桥梁。圣多美和普林西比总理热苏斯在听取中国援圣普医疗队的疫情防控介绍后说:“中国经验弥足珍贵,这对圣普做好疫情防控工作很有启发。”

“不畏艰苦、甘于奉献、救死扶伤、大爱无疆”,这一中国医疗队精神在非洲大陆得到了生动的体现。在莱索托,来自湖北武汉的医疗队员一直坚守在驻点的莫特邦医院;在布基纳法索,面对严重的疫情,来自中国的医生们及时伸出援手;在津巴布韦的培训课上,当地医生专心听讲,不时记录,他们收获的,不仅是防控疫情的知识,更是战胜疫情的信心。

中非传统友谊深厚,从来都是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我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感受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意义。”南非金山大学教授谢尔顿这样向记者讲述他在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的感受。面对这场全球公共卫生危机,国际社会唯有团结合作,才能战胜疫情。中国援非医疗队正是中非团结合作精神的践行者。

相关推荐
专访|“中国致力于构建基于对话与信任的伙伴关系”——访联合国副秘书长汤姆·弗莱彻

“中国参与全球事务,致力于构建基于对话与信任的伙伴关系,而不是将自身的观点强加于人。这正是各方都需要秉持的合作精神。”联合国副秘书长汤姆·弗莱彻25日在北京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时说。

两会世界眼|读懂“中国之治”的一扇窗口——外媒社长总编辑眼中的中国两会

连日来,多家外国媒体社长、总编辑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表示,他们高度关注中国两会,期待通过这一窗口更加深入观察“中国之治”,进一步了解中国发展经验智慧,期待中国为变乱交织的世界注入更多确定性和正能量。

专访|关注中国两会,借鉴中国经验——访塞尔维亚贝塔通讯社社长迪克利奇

塞尔维亚贝塔通讯社社长拉多米尔·迪克利奇日前在贝尔格莱德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时表示,两会既是世界了解中国经济政策、科技创新、绿色发展成果的窗口,也是了解中国关于重大国际问题解决方案的重要平台。